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必定 《学习与实践》2005,(1):46-49,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蓬勃发展,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城市主导型的新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推进城市主导型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广泛应用的梯度推进理论引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反差。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已不适宜当前我国区域外贸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转向以促进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为核心,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战略上来。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对于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原则高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指导我国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八条方针。这说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本文将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青海省为研究区域,首先对青海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做出评价;然后深入分析影响其协调发展的因素;最后,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区域发展经历了苏南率先突破、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演变,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融入了中国经济的大变革,开启了江苏发展的大转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探索空间发展规律的重要实践。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从整体角度的协调发展已日益显示出必要性和迫切性。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融合,实行区域整体联动发展,已成为城市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如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已构成全国的一级核心区,成为我国城市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活力最强劲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定义出发,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有五个层面,是可持续的、融洽的目标状态与实现这种目标状态的过程的统一,也是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时空上的一种联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协调好区域间基于竞争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使其不断优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依赖投资在产业、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几个问题曾赤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地缘条件及经济发展的起点差异甚大。如何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构成中国宏观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之一。鉴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已就我国的东、西差距及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促进直接生产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而且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基础设施一般都是投资规模大、配套性强、涉及范围广、资金收益率低、投资回收期长,因而其建设和发展与直接生产部门相比,往往容易滞后而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今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区域基础设施能否综合协调、持续地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作用及其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各种各样的战略模式,从空间组织模式看,不外是区域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三种主要的战略模式。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模式,是把经济均衡增长的理论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发展战  相似文献   

11.
特色经济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致力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合作”、“南南合作”等多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应运而生。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经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  相似文献   

12.
沈贯力 《传承》2008,(14):132-133
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增强了西部经济的实力,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前不久召开的浦东开发与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次理论研讨会上,沪、苏、皖、赣、湘、鄂、川六省一市的100争位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围绕浦东开发与长江流域协调发展的跨世纪战略,展开了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区域化、集团化、国际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在诸多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然后扩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南而北、由东而西发展,呈现出四大特征:即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增强了西部经济的实力,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宏观经济形势日益趋好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备受人们关注。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加快中西部发展,因而,目前是我国历史上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从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影响。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着眼于抢占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增加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力,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全球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大连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问题.要从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际联系等方面了促进大连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丽 《青年论坛》2008,(1):120-123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选择。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集俸的努力与探索,我国区域经济先后经历了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与战略转变。本文通过解读国民经济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全面总结了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新时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我国经济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党的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从毛泽东的平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到江泽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各有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苏列英  彭方 《人民论坛》2014,(11):84-86
现代物流是我国流通业的基础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壮大,我国物流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快慢,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对我国城市规划以及国际经济贸易都有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但是由于现代物流产业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韦丽华 《传承》2008,(8):46-47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目标、途径、措施和发展方针等方面。邓小平的区域发展思想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