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石屏县的龙武、哨冲一带,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彝族尼苏支系,通常又称花腰彝。每逢农历正月十五,这里的彝族都要举办隆重的“祭龙节”,在彝族心中,“祭龙节”是比汉族的春节还要热闹隆重的节日。 祭龙是有一番来历的。据传远古的时候,彝族生活的地方妖魔鬼怪多,经常侵扰人们的生活,当时有一个名叫阿 (念“龙”的音)的小伙子,长得十分高大、英俊,他制服了妖魔鬼怪,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美好的日子,人们说“阿 在,鬼怪就不在”;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阿 被妖魔鬼怪杀害,妖兵妖将分割了阿 的身驱,东丢一块,西丢一块,一个叫普…  相似文献   

2.
姚老庚 《当代广西》2009,(19):54-55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徐冶 《今日民族》2003,(1):31-34
~~彝族盛典——关于祭祖、祭龙和祭火的场面@徐治  相似文献   

4.
“三”,作为一个成数,在彝族文史典籍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浸透着它的神秘影响,从古史到当代现实生活,神秘的“三”无所不在。“三”作为彝族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代表了从古代社会到当今彝族生活各领域的一种文化脉络。探寻“三”的文化意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文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丽春 《思想战线》2001,27(2):62-64
"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支系阿细和撒尼人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流传较广的一种舞蹈."阿细跳月"的起源众说纷纭,种类繁多,并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产生了变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继承性、群众性、通俗性和地方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公历4月底5月初),居住在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一带的彝族人民都要欢庆他们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赛装节”。“赛装节”,可以说是彝族妇女们的节日。这一天是她们展露风采和显示聪明才智的日子。男子们也来参加、助兴,其中未婚小伙子则趁机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彝族妇女们特别是那些正值豆蔻  相似文献   

7.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于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区。阿细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他们既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欢乐的阿细跳月和被誉为创世纪史诗的《阿细的先基》,又在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敬老方式。 首先是尽量避免孤寡老人的出现。阿细人如有无儿无女者,一般都不会成为孤寡老人,他们到了难以自理生活的时候,就会被侄儿侄女或孙儿孙女们接去抚养。前两年发生在龙多下寨的事就是这一敬老方式的典型实例。该寨有个叫石国保的老人,汉族,半岁时被富家弟子潘正先买来做弟弟。潘正先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带着买来的汉族婴儿…  相似文献   

8.
故乡年味     
越传统的地方,年节的礼节越是繁琐,相应地,场面上也会显得更加热闹一些。石屏过年,大抵就是如此。
  当江南过来的汉族移民从六百年前扎根于此,春节的传统就随之流传下来了,汉族人严格秉承了江南年俗,并且逐步影响了坝子周边的少数民族,比如彝族。早期,石屏的彝族以火把节为年度最盛大节日,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已转为春节为最隆重。在北部山区,甚至连古老的“花腰彝祭龙”仪式,也不知何年开始转为春节期间进行。在祭龙之外,彝族的踩高跷活动,同样包含“来年步步高”的意味。无疑,这些年节传统,都处处深受汉族春节的影响。因此,在石屏过年,无论在平地抑或山区,无论在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爆竹声的节奏完全一致,到处洋溢的是一派浓重的喜庆氛围。  相似文献   

9.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俗称“火把节”。居住在双柏县的彝族罗武人过火把节,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并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景观。罗武人视火把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来临,各家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儿,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祭祖祀神、燃起火把,击响大锣,唱火把歌,跳火把舞,共祝物阜民丰。关于火把节,在罗武人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罗武部落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阿辙姑娘(也称喜雀姑娘),周围众多部落首领都被阿辙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早已垂涎三尺,欲以武力进攻罗武部落,霸占阿辙姑娘。阿辙姑…  相似文献   

10.
彝族有很多支系,至今各个支系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跳歹是富源彝族丧葬场中一项重要仪式。其特点是在葬礼中加进一些载歌载舞的活动内容,使彝家的丧葬场面显得明快、活泼而不沉闷。富源彝族称跳歹为“转场”或“跳得儿”,是丧葬场中比较隆重的一件大事。居住在富源县墨红、竹园、营上等地的彝族,过去老人去世,亲友要拉牛上祭并转场“跳得儿”,葬礼办得很隆重,常弄得家境衰败,故有“死人不吃饭,家当要一半”的说法。现在虽然拉牛、抬猪上祭的习俗已经少见,但“跳得儿”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却愈来愈热烈,成了当地进行歌舞比…  相似文献   

11.
1981年2月下旬,笔者与范慧娟、黄建民(彝族)等同志,在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蒲草村、耀宝山村等彝族聚居山寨对当地传统节日“密支”节作了短期调查。据说该节日已停办多年,迄未恢复。此行我们只参观了“密支”林,请当地老毕摩、乡老等讲述了过去此节的基本情况。1984年秋冬,黄建民同志在路南家乡蒲草、老挖、豆黑、土瓜黑等村各收集到祭“密支”神的彝文手抄本经书《普兹楠兹》并译成汉文。蒙黄同志惠示原经书复印本及汉译初稿,这样才有了可供比较研究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经初步探索,现对“密支”节的性质和源流提出一些浅见,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彝族祭祖大典“耐母”是以宗支为单位对全宗支共同祖先进行的集体祭祀,也是彝族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的共祭仪式。“耐母”同时还是分支仪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为氏族名称,经过若干代繁衍,该氏族名称就变成支系名称,这是彝族支系繁多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大渡河、金沙江之间的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面积约35,00O余平方公里,居住着一百余万彝族,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及资源丰富。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加深,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这个地区的侵略。英、法等国首先派遣文人墨客,以“探险”、“考察”为名,深入这个地区进行活动,为其侵略制造舆论。这些文人肆意破坏我凉山彝族与祖国的血肉关系,胡说他们属“高加索人种”,是所谓“雅利安人”,他们的宗教“非常接近天主教”,他们是所谓“独立罗罗”等等。在他们制造的一系列旨在侵略、分裂我凉山彝族的奇谈怪论中,“独立罗罗”论可说是集其侵略思想之大成者。此论鼓吹三个不同的论点:其一是凉山“未曾受中国人征服过”,是“在中华帝国腹心之地建立的国中之国”;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06,(2):15
一位韩国专家表示“,祭”和“节”两者并不相同。“祭”是指活动“,节”是指一个纪念日,比如春节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每个国家、地方都会有自己特别的活动内容。如果单就某个节日“申遗”,是根本毫无意义可言的。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是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而非端午节节日本身。端午节很多国家有,其渊源与中国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各国过端午的习俗各不一样:中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日本和韩国就没有;日本人过端午的时候,男人游泳,女人洗头;而韩国人在过端午的时候,则是男人摔跤,女人洗头。因为江陵四面环山,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15.
摩梭人与火     
我国西南川滇交界处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其古朴而悠久的母系文化而被誉为“东方女儿国”,又因其存活至今的母系社会形态而被称为“人类活化石”。“火”在摩梭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与“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他们的许多文化活动和文化观念都与火有密切的关系。透过火这一普通的事物,我们可以看到摩梭人文化中一些深层次文化内涵。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随处可见“火”对摩梭人生活的影响。摩梭人有在外野炊的习惯,一般在进行农耕或收获季节,由于田地距离自家的住地较远,通常是民俗活动中的火文化几家人合…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17.
<正>丘北县彝族白彝支系僰人祭山习俗肃穆庄重,富有民族特色。农历二月初七是官寨乡山心村委会岩峰山村小组僰人的祭山日。当日早饭后,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早早聚集在村里的活动广场,跳起了淳朴古老的大三弦舞。到了下午三时,祭山仪式开始。全村男子用大家凑钱买好的鸡、腊肉、酒等,在村中的毕摩带领下来到村子的龙山进行祭山。首先毕摩在祭祀的神树脚下用小树枝撘一个四方门,然后用山上的野草编成四方绳子绑在神  相似文献   

18.
彝州梅葛     
彝州楚雄,人类摇篮,彝人家园。在这块神秘撩人的红土地上,有一个因梅葛文化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彝州文府”、“梅葛故地”的地方。这里彝族文化发达,素有“乐舞之乡”美誉。这就是中国彝族梅葛文化发祥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坪。  相似文献   

19.
<正>"彝族以二月八日为年,是日必将道路拦塞,祭密枯。各村皆置密枯树,祭祀时以黄牛一绳系于旁祝之,祝讫,一人持利斧劈牛首,后按人数分剖以归。"这是《蒙化志稿·人类志》中关于二月八彝族节日的记载。祥云县的二月八彝族节要数普淜镇力必甸村最为隆重、最为有名。力必甸的二月八相传是为了纪念孟获夫人。民间流传,三国时代的孟获是彝族的祖先。孟获的夫人既武艺高强,又能歌善舞,精通多种乐器。闲暇的时候,她教彝族男子武艺和乐器,教女子唱歌和  相似文献   

20.
陈维寿 《今日民族》2009,(3):66-66,F0003
3月4日,农历二月初八,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群众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插花节在大姚县昙华山举行。四方八岭的彝族群众穿着节日盛装,手捧火红马缨,弹着月琴,兴高彩烈地汇聚到昙华山,欢度自己的节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