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促成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农业立国的中国则选择了伦理文化与家族社会。随着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正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中国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而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信任,是维持新时期社会关系、实现由"熟人信任"走向"陌生人信任"、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今天的中国农村,正经历着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人们原称之为副业的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行业等正迅速地发展起来,农村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结构正在形成。研究农村经济的传统学科——农业经济学,正日益被研究农村经济的系统的新兴学科——农村经济学所代替。当前,经济学界持农村经济的观点已日益被广泛接受,而经济法学界却是农业经济法“一花独秀”。为了论证本题,拟就下列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经济学界与法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指导下,农村中的专业户如象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正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专业户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改变了过去那种经营管理过于单一的农村生产方式,使我国的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局面,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化生产转化的进程,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是,正如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一样,专业户生产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似文献   

4.
性教育应该是人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任性到理性、从心理不成熟到心理成熟的过渡教育,是人从刚出生的自然人到青春期前的半自然人再到成年后的社会人的转变教育,是人由自然水平进入文明水平的必经一课。  相似文献   

5.
关于实现法制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已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经济模式的变革必然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那么,在上层建筑的变革中,法制建设要率先突破。在转型时期,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法制现代化。一、法制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现代化是与“传统”相对应的概念.它包孕着以下的涵义;现代化是一个时空的概念,它必须体现人们在特定的空间所处的时代新的要求;现代化是一个质量的概念,人类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意味着他们对落后、陈旧关系的否定,选择了更先进、更文明的规…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认真探索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是中国当代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但与外国相比,中国农业科技有着发达的过去,落后的近代。晚清末年是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农业由封建传统型向近代型转变过程中,西方农业科技的引进起了很大的催化剂作用,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而其中张之洞在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农业科技思想实践对中国农村近代化起到开辟新的发展方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文帝除肉刑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奴隶制五刑终归被打开了缺口,开始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刑罚体系由野蛮、残酷走向文明、人道。可文帝除肉刑后世也多非议者。应该如何看待汉文帝除肉刑,需要对除肉刑的原因、内容、社会效果及意义做全面探讨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肖敏 《法学杂志》2008,(1):125-127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但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各大城市几乎都颁行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令,可十多年来,收效甚微。现在,公众又以恢复民俗为由,要求解禁,表象原因是法律应顺从风俗、遵从民意,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基于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王宾  王天护 《江淮法治》2009,(15):18-1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当前,我省正处于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过程中,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安徽特点的现代化农业道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全省各地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听审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督促政府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如铜陵、宣城、肥西、蒙城等市、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依法履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推动政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期“监督之光”就此编发了4篇稿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又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强农民自身管理与防范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生存空间和农民需求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诱发农民犯罪的诸多因素。为遏制农民犯罪,促进农村稳定,就如何预防农民犯罪对策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钱二世”,一个发人深省的词汇诞生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领改革开放政策之先的我国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瓯江三角洲、潮汕平原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急遽转型中,一些先富起来地区的农村青年,仗着家境丰裕和个人的  相似文献   

12.
苟轲 《法制与社会》2011,(1):228-228
当前城乡结合部呈现多元利益结构、社会阶层复杂、管理相对不规范等特征,由于其处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区域,多种行政管理体系的分界线,又是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交融的汇合处,往往是矛盾纠纷、治安问题、刑事案件、违法犯罪高发区域。如何抓好城乡结合部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赵大程副部长在中国公证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也强调指出:“不断扩大公证服务的覆盖面,把公证服务向基层社会延伸,向农村延伸,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延伸,  相似文献   

14.
一、乡镇法律服务面临的现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农村市场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是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二是由单一农业经济向农、工、商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混合经济转变,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总体趋势;三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转变,农村市场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农村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拿农资市场来说,农业生产资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有的地方农资市场混乱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其主要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5.
司莉 《中国司法》2008,(6):66-69
中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政治体制向民主法治、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在经济发展保持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配套改革显得相对滞后,改革所带来的大量社会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稳定问题变得较为突出。如何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法律服务机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之农业,面临的是新的发展趋势,即向农业产业的高层次转型发展;在大城市郊区的农村,其农业则将转型为都市农业,从而在这一新的农业形态上继续发展。决定这一新的发展趋势的是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是:农村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兼容、农业产业与都市产业相融。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交口县回龙乡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组织部署,认真组织领导班子进行有益的探索,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保护和充分用好耕地,积极进行农业多功能开发,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同时,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计生政策、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汉文帝除肉刑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奴隶制五刑终归被打开了缺口,开始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刑罚体系由野蛮、残酷走向文明、人道。可文帝除肉刑后世也多非议者。应该如何看待汉文帝除肉刑,需要对除肉刑的原因、内容、社会效果及意义做全面探讨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黄素萍 《法治研究》2013,74(2):120-125
土地流转。意味着中国农业将改变几千年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向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是我国的一项特色制度.是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措施。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地流转,对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民利益.必须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百姓是衣食父母,百姓是头上天。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曾经农桑稼穑,使农以时,安定有序,创造出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为解决“三农”问题,自1982年1月1日到2006年,中央先后出台了7个“一号文件”,农业、农村、农民概括为“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业不稳,天下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