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与制度排斥:一个制度分析的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流动规模、生存状况、能否在城市中实现社会整合等是内生于制度变量的,是内生于国家、城市政府的人口控制制度模型的,是受城市政府制度性歧视或排斥性的影响的,是政府对流动和就业控制制度的一个函数。我国在有关农民工的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公正性的危机,农民工在城市中所遭受的制度性排斥,如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使得农民工陷入了一种生存困境,被排斥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之外。我们在制定农民工社会政策时应禀承制度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公正性的运作逻辑,实现从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到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2.
资源重置:重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大凡以“城市”为中心单向流动,农村资源强制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民至少承受着“生产技能高度流失”、“基础资源加速流转”、和“再生资源高价购买”的三重“剥夺”,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继续偏向城市的政策,使农民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者。重置资源是重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诉求,政府要利用公共资源分配权,合理引导资源回流农村;公正地对待城乡保障,重点保障低收入的农民人群;在跨产业的调节上,扩大农业的范畴,尽可能地将后农业生产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完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城市许多职工下岗面临再就业问题。而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又涌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也成为与城市就业紧密相关的大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带来了许多问题。就供给而言,这使得城市中求职者...  相似文献   

4.
超大型的人口规模和农民占大多数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又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农民为自身现代化找到的途径。文章对农村人口流动中的农村女性流动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女性流动有利于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民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村女性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束缚了农民增收的手脚,要解决农民问题,要尽快实现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实行变革:要严格限制政府的征地权力,明确界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充分保护和尊重使用权。  相似文献   

6.
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推进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既要重视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正式制度的创新,又必须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由于城郊农民的市民化改造,是在小农社会文化遗产颇为丰富的文化土壤中进行的,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必然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复制"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根除非正式制度体系中拖曳城郊农民市民化后腿的消极因素,推进有助于城郊农民市民化的非正式制度发育发展,是城市化建设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要通过对城郊农民进行现代城市文明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文化、技术、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社区理念等重新进行强化性塑造,努力营造现代城市文化氛围,创新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7.
农民的劳动就业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法定权利,但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导向下,国家对农民进城就业实行了不断政策限制和制度强力管制,因而,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基本没有职业的选择权。本文通过1949~1977年这一历史阶段的回顾,探讨了农民进城就业权利的缺失经济根源和社会政策根源,认为任何社会政策正确与否都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总结相关经验教训,以使国家更加重视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8.
日本农地流动制度研究——兼谈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农地流动制度包括废除以往农地流动的相关限制、建立健全农地流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激励农地流动、加强农地整治、培植农地经营的新型主体等几个方面.日本的农地流动制度理论主要包括:自由农地流动难以集中配置资源理论;最小农地规模理论;物权由所有权向使用权转移理论;农业调控理论.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应作以下方面的创新:逐步放开对农地流转的种种限制,为农地优化配置提供更大的空间;建立健全农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降低农地规模化的交易成本;实行有利于农地规模化经营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农地适度集中;扶植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培养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9.
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享光 《学习论坛》2008,24(8):57-60
我国的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经济快速发展而缩小,反而呈不断扩大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农民实行非国民待遇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农民的非国民待遇及其制度安排固化了农民的身份和社会等级,限制了其选择的范围和生产、生活的社会空间,使其在生产、交换、分配中都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造成农业经济剩余甚至部分必要产品不断流出和资源配置的"脱农化",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增加了"三农"问题解决的难度.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破除身份制、等级制,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规则,促进农民向公民的转变,实现国民待遇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撰文指出:我国存在着影响农民增收的五大体制性因素。 首先,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了很多制约,户籍管理制度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什么明显的改进。虽然农民的流动、进城市就业,在现有政策下是允许的。但不少大中城市制定了许多不符合中央规定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这些地方性的政策,不仅缺乏法律和政策上的依据,实际上也没能限制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只不过是使农民的转移就业提高了成本,减少了净收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建国60年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顺利转移而其家庭中的被抚养人口未能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家庭的两部门生存格局.公共服务制度和农村财产制度与非农产业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要求不适应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制度原因.人口城市化的推进,需要改变约束非生产要素人口转移的财产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不平等是指我国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不对等的待遇和权益。这种城乡不平等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民迁徙和居庄的自由;农民承受着不该由他们承担的重负;长期存在的“剪刀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社会保障制度只面向城市居民,而农民则被长期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城市建设用地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剥夺农村的现象。这种城乡不平等的成因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经济根源和具体制度的根源等。为此,要消除城乡的不平等就必须树立城乡平等理念,并对重城轻乡的政策走向予以调整;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迁徙流动和选择住所的权利;要从体制上解决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把农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构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3.
《学习月刊》2010,(18):78-78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对我省新农合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正在按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完善措施,巩固和发展我省新农合制度,造福广大农民群众。  相似文献   

14.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指法定范围内的国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期限和方式向有关机关申报自己财产并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接受有关监督机关和公众检查的法律制度。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事实上是一种社会公共财产的监测制度。公职人员由于特殊的身份,取得了支配公共财产的权力,只对公共财产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5.
王炳森 《奋斗》2007,(4):39-40
创新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具有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共识。建构创新教育机制,其根本的目的是激励教育资源优化,并促使资源向创新教育的需求方面流动。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建构包含了制度机制、文化机制,以及包含诸方面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城市与乡村被“分割”。“封闭”:工业连同农副产品加工业都安排在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对农产品的需要,对粮食、棉花、油料实行统购统销,形成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结构,并且通过行政手段割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1958年,国家还采用行政手段限制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并在户籍制度上划分为吃商品粮的城镇户口和非商品粮的农村户口。再加上农民不能象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国家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险、主副食品供应等方面提供的福利待遇和补贴,…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也是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基础。现存的农民与集体、农民与政府、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在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土地产权得以扩大和强化。随着土地流转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农村社会从静止、封闭向开放和流动转变,传统村庄的地域边界、人口边界、组织边界和阶层边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行的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建构与土地流动相适应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各地农村社区建设表明,通过合理划定社区规模、组织重构、社工队伍建设、服务下乡等方式,有助于加强现代民主国家的建构和对乡村的有效整合,推动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变。  相似文献   

18.
当前,合理应对城乡、区域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事关我国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基于农民工政策在国家层面的由重劳务转向重市民化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约束,我国农民市民化政策应实现“物物交换”逻辑向“公民权利”逻辑的转变,重视农民市民化和城镇化质量,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分享机制。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目标是要实现由农民工市民化向全体农民市民化的整体推进。在政策内容中,应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不仅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更要提升其从市场中获得收入的能力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在政策行动中,既要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供应和兜底功能中的主导作用,也应积极发挥农民(工)在自主就业、创业与社会参与中的主体作用,还应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民就业选择、要素流动、资源开发与资金筹集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推进农民市民化合力。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自身及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政府应有所作为,消除障碍性制度,形成“推一拉”机制,促进人口合理、良性流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缓解城市化与工业化压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城市化的社会成本,以促进农民工群体向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20.
《党建文汇》2001,(11):10-10
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联系会议办公室按语: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乡镇干部如何切实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贵阳市花溪乡作了有益而又有效的尝试。他们实行的“三牌、四卡、七制”和流动办公日制度,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