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之延伸,具有传统隐私权之扩展属性。而网络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以及资源共享性,又决定了金融隐私的易受侵害性。在此情境下,互联网金融隐私的保护应当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金融隐私权性质之界定,以及当前我国保护现状之研究,对金融隐私权之保护进行比较法之分析,提出我国金融隐私权保护之对策。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关系的渗透,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作学习效率,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给人们的生活、学习、交流带来了便利与娱乐。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隐私问题也困扰着无数的网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传统隐私权的保护已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人们虚拟活动所延伸的隐私权,因此而引起了人们对网络隐私权的重视,网络隐私权概念也因此而产生。通常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伴随着人权有力保障而出现的。但鉴于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不到位,而网络隐私权又是新兴热点,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们自我网络隐私保护意识的缺乏,行业自律意识淡薄从一定程度不仅影响着人们生活,也制约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网络隐私权保护,构建网络社会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金梁 《世纪桥》2011,(3):61-62
本文从普遍人权保护的意义上研究并分析了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利的宪法保护的几点建议。这不仅顺应了国际人权保护发展的潮流、履行我国签署的人权公约义务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宪政建设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探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明雯 《世纪桥》2007,(7):71-72
网络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的一种新的补充和扩展形式,虽然其保护范围同样涵盖了传统隐私的私人信息、私人空间、私人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它又有着与传统隐私权不同的特征和侧重点。本文对传统隐私权及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法治国家对人格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品格,我国立法对其采取的间接保护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隐私权的保护应采取直接保护的方式。同时由于和知情权的冲突,隐私权的保护必须受到合理限制。在各种人格权中,隐私权出现较晚。一般认为,1890年美国法学家法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论隐私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而隐私权在法律上的确立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发展,个人的隐私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征信体系建设在促进信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可能产生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负面效应。所以,征信立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征信立法中如何处理好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征信业的发展的关系是征信立法的关键。一、个人隐私与信用信息一般认为,隐私是个人希望不被泄露的信息,此处信息的范围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谤的观点。我国学者对隐私和隐私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  相似文献   

7.
石春梅 《世纪桥》2011,(13):41-42
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产业的大繁荣和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与新闻舆论监督权、社会公众知情权间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而来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被侵犯而引发的诉讼日益增多。本文对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作了概述,分析了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关系和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从保护与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利益平衡出发,对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8.
子文 《党建文汇》2001,(1):45-45
隐私权是我国法律规定要予以保护的一种公民权利。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还有可能构成犯罪,受到刑法制裁。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的隐私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隐私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网络隐私侵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完善立法,加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增强网民自我保护意识,将有利于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杨佳华 《世纪桥》2011,(17):62-63
隐私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格权,对维护人类尊严和自由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隐私权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加,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势在必行。美国作为隐私权的发源地,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隐私权法律制度,为世界范围内的隐私权法律保护树立了典范。我国的隐私权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选择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隐私权,通过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和判例分析的方法,试图梳理和分析美国隐私权的发展历史,总结出对我国确立和发展隐私权法律制度过程有益的并可借鉴的经验,以期有助于加深对隐私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反腐背景下公民监督权往往与公职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发生冲突、碰撞。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要求公职人员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克减,这是协调好其与公民监督权之间关系的前提。当公民监督具有目的上的纠错性或没有主观上的实际恶意时,即没有侵犯公职人员名誉权;当公民揭露或曝光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官员的隐私时,即不构成对公职人员隐私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明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前中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正式以权利的身份开始向纵深发展之时,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隐私权价值作出多维透视.鉴于此,试图从隐私权的价值维度来探讨关乎人的自由、尊严、独立、秩序和民主等理念及其内涵,为完善、发展中国隐私权立法制度做理论上探寻和基石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个人隐私是基本的人格权,同时隐私数据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隐私数据保护需要合理权衡隐私权保护与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系。单纯依赖市场机制或政府监管都无法实现最优的隐私保护,需要构建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动态组合的隐私保护体制。国际经验显示,单纯偏重于人格权保护理念或私人合约理念都不是好的隐私监管体制模式,中国应采取人格权保护与私人合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政府监管主要是完善立法以合理平衡多维目标和多元利益主体关系,为个人隐私保护提供基础性制度。隐私保护政策应重在提高个人的隐私数据信息控制能力,鼓励私人主体之间的合约谈判,并强化企业保护隐私安全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4.
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法律界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做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该不该受到监督?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属于谁?是属于“公”还是“私”?有一位新闻界人士访问美国,向美国同行提出这个问题,他说:“你们的法律不是禁止揭露人们的隐私吗?为什么你们的传播媒介热衷于揭露首脑人物的隐私?”对方回答说:“首脑人物不只是‘私人’,更重要的是‘公人’。一般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好,对公共事务影响很小,而首脑人物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好,直接关系到他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一、网络隐私侵权特征分析在网络急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个人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缺少应有的保护,显得太过脆弱。面对大量涌现的网络隐私侵权现象,我们能够感受到网络隐私侵权和传统隐私侵权相比,具有其在网络环境中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网络隐私侵权影响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16.
既保护隐私又接受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八小时之外”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论怎样监督,都不能侵犯被监督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权是什么?隐私权就是自然人保有和维护自己的隐私不受非法侵害的人格权。隐私是什么?隐私是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众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者他人不便知道的私人信息,如私人电话号码、收入等;当事人不愿他人干预或者他人不便干预的私人活动,如私人交往、私人去向等;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者他人不便侵入的私人空间,如卧室、书包等。可见,隐私的范围是广泛的。但是,隐私必须是与公共利益无关…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末网络大众化普及开始到现在,我国网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人们的权利,而这其中又以隐私权的频繁受侵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对于隐私权,特别是对网络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一直缺乏关注,司法实践中更是缺乏技术性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对隐私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规定详细的隐私标准,利用技术、法律等各项手段保护脆弱的网络隐私权。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情况,进而阐述如何进行法律规置。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07,(5)
在当代社会,对隐私的保护日益重要。对于隐私权案件的解决关键是要发现隐私权利益与其他相关利益的冲突,从而依靠法律上的价值来衡量相冲突的利益,作出选择。我国未来的民法典立法应对隐私权进行宣誓,而其具体的适用规则应体现在具体的案件中,及时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隐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曹琳 《党史博采》2007,(6):28-29
从上世纪末网络大众化普及开始到现在,我国网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人们的权利,而这其中又以隐私权的频繁受侵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对于隐私权,特别是对网络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一直缺乏关注,司法实践中更是缺乏技术性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对隐私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规定详细的隐私标准,利用技术、法律等各项手段保护脆弱的网络隐私权.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情况,进而阐述如何进行法律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