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当代中国独特的政治现象,对外宣传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建构国家认同的历史重任。当代中国对外国家战略由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形塑了当代中国对外宣传的机制和战略。政党领导与社会参与并存的对外宣传机制和以主权与人权为核心的对外宣传战略,塑造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三种形象,即和平国家、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对外宣传在以往所取得的成功对今后实践的启示,主要包括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善用外力和加强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持久努力。构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针对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制约因素,需要采取积极的战略对策,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基本内容,这一主题明确回答了中国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怎样塑造国家形象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塑造大国形象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其基本特征是人民性、整体性、开放性。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形象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作出了顶层设计,而且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应以此为指导,有步骤地进行国家形象塑造,努力向世人展示我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切实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良好的形象支撑。  相似文献   

4.
塑造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求索》2010,(8):98-100
现代国家必须把创造和提升国家认同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责无旁贷地塑造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是规范公民与国家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国家认同的构建具有逻辑的一致性。塑造国家认同的行动路径则是理念与制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依赖内在自觉性及外力推动下而逐渐形成的。唐朝统治者在统一国家框架内,通过宗法血缘、修德、册封、朝贡、文化传播等方式,加强对边疆民族的身份、政治、文化等认同的构建,以此强化其国家认同。以史为鉴,国家认同构建要以主流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为核心内容、以国民身份确认为重要手段、以政权合法性塑造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王芳 《人民论坛》2013,(10):248-250
国家形象是其他国家对该国的一个认知,它在历史中不断重建与塑造,其最终目的是要符合国家利益,当代中国大国形象的塑造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笔者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大国形象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政府在塑造大国形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中国大国形象建立的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的基本印象与总体评价,是一国可观的无形资产或曰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政治性问题,也是语言性问题,国家形象的构建、推广与维护离不开语言。国家领导人作为一种官方形象,其外交演讲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肯尼斯·伯克的话语修辞观,运用戏剧主义修辞分析习近平主席外交演讲的技巧,并借助"同一"理论研究其如何运用策略构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8.
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最初由德国政治科学家多尔夫·施特恩贝格尔提出.哈贝马斯是宪法爱国主义最强力、最具扩散效应的鼓吹者,他将宪法爱国主义构建为一种关于"后传统认同"的观念.他认为国家认同应当不过多地聚焦于某种历史认同,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权利和民主协商的程序.宪法爱国主义创新者米勒认为,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应当立基于体现着自由民主宪政的规则和价值,塑造培育一种调和普世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特定的宪政文化,促进公民政治归属感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正当的公民忠诚和公民团结,从而促进国家长久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公民的国家认同对国家统一、社会繁荣与稳定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认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香港青年由于生活地区的特殊性,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交错的复杂性,导致了他们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考察其国家认同错位的历史社会经济原因,探寻构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可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交往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经.国家形象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视角有着不同的界定.基于认知的角度诠释国家形象的内涵,有助于把握国家形象的本质,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及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王彬 《求索》2011,(3):212-213,62
五四时期,以娜拉为典型的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是文化精英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者的译介使娜拉形象得到了荐推与阐释;大众媒介的多方位传播使娜拉形象得以强势宣传;文化精英的评论及中国"娜拉"形象的塑造使娜拉形象得到了升华。娜拉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不仅使娜拉形象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且为文学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战略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国家形象战略资源、国家形象战略实施以及国家形象战略效果评估.国家形象战略资源是国家形象战略的基础,决定着国家形象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和成败.国家形象战略实施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国家身份定位、国家形象战略目标确定和国家形象战略手段运用.国家形象战略效果评估在国家形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估可以判断国家形象战略政策制定和实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对国家形象战略部署、战略重点调整的重要依据.国家形象战略是属于次一级层面的国家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国家形象战略就是国家与其他行为体之间以及国际体系之间建构身份认同和观念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化通过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对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青年夫妇家庭角色的认同.认清中国当代青年夫妇家庭角色认同的特征.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5.
国家荣誉是以国家名义对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给予的最高评价。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奖励制度,国家荣誉制度对塑造公民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颁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国家荣誉制度通过融合颁授仪式,塑造文化认同;通过唤醒集体记忆,增进历史认同,继而强化了公民的文化性国家认同。国家荣誉制度包容公民身份、植根法律规范、融入制度体系,强化了身份认同、法律认同和制度认同,继而增强了公民的政治性国家认同。新时代应进一步发挥国家荣誉制度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6.
赵越 《八桂侨刊》2021,(1):29-35,44
古巴华侨华人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代言人,也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塑造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古巴华人群体经历了华工、华商及自由移民者等不同历史阶段。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华人在古巴社会中作为“他者”的形象构建与塑造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古巴社会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既有对其正面形象的肯定,也有一定程度上对其负面形象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应用则成为现代国家政党政治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对政治社会化、政党文化传承、政党形象塑造等方面影响巨大,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到来,执政党认同也发生了深刻改变:民众的舆论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党的组织体系难以对传播危机进行及时处理,党的政治文化和党的运作方式都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当务之急是正视互联网的挑战,通过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坚持党管互联网原则、提升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等方式塑造互联网时代下的执政党认同。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强 《求索》2010,(9):97-99
国家形象传播是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学术热点。从国家认同来说,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机制和意义:一是作为政治宣传机制的意识形态意义;一是作为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意义。第一个方面目前研究较多,但在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上,多以国家功利主义为最高原则,而忽视了其主要意义在于为国家主权生产合法性。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种身份构建的国家认同机制,则具有更广泛的共性。中国做为西方的他者,历史上的国家形象经过反复变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自我认知和他者评价总是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着力促进不同国家的沟通,增进了解,以消除由文化差异和认识局限所带来的形象偏差。  相似文献   

19.
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是烟草行业溯本思源、塑造负责任的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是烟草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更加开放和便捷。在全媒体语境的形势下,警察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对新时期公安部门信息发布的公信力、警察的执行力以及应急情况的处置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快速性和公开性,建立和谐警媒关系;针对媒体源头的管理,构建突发事件和特殊舆情等情况的应对机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机制,推进持续传播的长效机制,以塑造警察形象,维护和宣传警察形象,从而实现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