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中国人大制度是民主宪政理论谱系中的代议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先锋队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时至今日,这两种理论的结合并非融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崛起和东方的相对没落,西学开始东渐。在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各种思潮中,民主宪政理论谱系中的代议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先锋队理论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两个  相似文献   

2.
郑伟  李玓 《传承》2014,(9):123-125
晚清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救亡与变革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严复曾长期留学英国,对西方的宪政思想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的宪政观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进化论、天演世界观、自由与民主三个层面审视严复的渐进主义宪政观,有助于进一步阐述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4.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田威 《人大研究》2005,(1):29-32
一般认为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 ,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 ,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宪政理论作一梳理和简介。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 ,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以政权性质为标准 ,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宪政文化的继承性和文明性,用开放的胸襟接纳适合我国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7.
王琼雯 《前沿》2012,(22):155-157
晚清宪政运动中,民众藉由多样化、组织化的政治参与突破了千百年来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系统对于国家政务的垄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进程,他们所累积的初步民主经验成为中国近代宪政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由于缺乏本土的宪政资源和充分的民主启蒙,清末民众参与表现出国家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特质.作为中国立宪运动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参与折射了近代宪政运动的走势和命运.  相似文献   

8.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独具特色的政党政治思想.一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行民主宪政是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道路;二是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发展的实现形式,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政党政治的基础;三是坚持基本的政党政治伦理规范,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袁兵喜 《求索》2008,(2):217-220
近代中国出台了多部宪法文本,但产生实效的宪法却很少,基本上都处于虚置状态。对西方宪法观念与宪政价值的误读和曲解是重要的思想原因;而自上而下的有限观念启蒙又违背了宪政发展的自然规律;多元对抗社会结构的流产成为近代立宪失败的直接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郑琼现 《岭南学刊》2007,1(1):39-43
西方文化传统支撑了西方宪政独特的人权观,固有性、不可侵犯性、普遍性和个人性构成其独特内涵。反观中国,人权观念自古以来就严重亏空,而近代民权启蒙过程中的“托古”路径更导致人权观念在中国发生岐变:近代中国宪政理论所谈论之人权实际上是“恩赐的人权,”恩赐性替代了人权原本的固有属性,并严重阻碍中国宪政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党是在西方近代政党政治大潮的涌动下产生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国情因素,促成了中国不同于西方政党政治的诸多特点,其中尤以"以党建国"和党治为标识。中国政党政治的特质带来了成功,也留下了教训。中国应在借鉴和吸收政党政治所应遵循的宪政民主基本原则的同时,立足于本国社会政治关系的实际,顺应民主法治发展潮流,以改革创新的勇气,走出一条既体现民主法治精神,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政党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12.
西方代议制构成了西方政党国家的制度基础,西方政党因而具有民主和权力制约的宪政价值。西方政党的民主价值体现在:政党事实上成为直接民主的代用品和政党促成民主政治和责任政治的实现。西方政党的权力制约价值体现在:政党间的分权、反对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与制约,事实上成为宪政体系中权力制约的重要机制。现代国家通过立宪,形成政党宪法条款,确认政党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1982年宪法的四个修正案,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已有重大突破.从修正案所标示的方向看,宪政民主再次成为中国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宪政民主得以成功推行,是现在乃至今后中国改革探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宪政模式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即使对于西方国家自身,这种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坚决不走西方宪政之路在过去一年关于宪政的争论中,有三种基于不同理论认知的宪政主张:第一种主张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宪政之路,该主张所基于的是宪政的普遍适用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相结合的理论认知;第二种主张是走与西方国家完全相同的宪政之路,该主张所基于的是西方宪政为唯一普适性宪政模式,宪政即西方宪政的理论认知;第三种主张是拒绝和反对任何宪政,继续走我们已经走  相似文献   

15.
建构现代国家,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辛亥革命把中国拉出了帝制王朝的循环轨道,引入了宪政共和的探索之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为建构现代中国的伟大开端。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巩固新生政权、捍卫民主共和,其原因就在于,以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阶级基础的狭隘、组织结构的涣散和政治资源的薄弱,决定了其无法也无力在专制传统根深蒂固、专制势力盘根错节的近代中国完成"民族-民主"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辉 《传承》2010,(3):140-14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宪政文化的继承性和文明性,用开放的胸襟接纳适合我国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次历史性巨大变迁,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进行政治创新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社会建立民主政体的探索,形成了“宪政”图式;毛泽东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形成了“人民民主”图式;而邓小平的政治创新,主  相似文献   

18.
一种民主制度是不是适合某个国家,我们可以从其施行那种制度的实际效果来判断;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西方民主制度的构成要素谈及西方民主制度,人们常常以美式民主为代表。美式民主是以民主宪政体制下的三权分立、多党制、议会制、普选制和公民言论自由权等为主要要素的民主制度。事实上,西方民主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迅 《湖湘论坛》2001,14(5):84-88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有着十分近似的历史背景:都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都面对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威胁,都发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殊为可惜的是,两国最终在法制近代化的道路上却走向了相反的命运,有所谓明显的“成败利钝”之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宪政追求为什么没有成功?一衣带水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又缘何实现了宪政?剖析尘封的历史,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是有深层原因的。 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一国商品经济愈发达,该国实现民主宪政的社会需求和可…  相似文献   

20.
黄河 《前沿》2013,(18):78-80
公民社会与宪政国家在保护个体自由权利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宪政并非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自鸦片战争后,被迫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从西方国家引入的一种文化理念。通过对相关历史的考查可以得知,宪政制度在中国并未真正建立起来,甚至“宪政”也属于敏感词。中国与宪政无缘,在性质上是政治国家,当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体自由权利遭到忽视甚至是牺牲。为何宪政制度难以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存,有观点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宪政文化的缺失。导致宪政文化在中国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