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曲哲 《法制与社会》2012,(35):165-166
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价值基础,在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与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然后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定位等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刑事法各学科得以整合,不少学者提出了“刑事一体化”的构想,主张以刑法学为核心,结合刑法的研究和刑法之外对刑法的相关研究,形成对刑事学科立体统一的思维模式。而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二元交叉型学科,不仅受到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影响,也受到刑法观和犯罪观的影响。不同的刑法观和不同的犯罪观会引导犯罪心理学研究者使用不同的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来确定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原因理论及结果应用等,导致学者之间的观点迥异,理论与实践出现一定的脱节。因此,如果将刑法观和犯罪观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作一个系统的梳理,会为我们解决理论上的诸多争端寻找有效的途径,也会为促进刑事一体化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刑事一体化是指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科学三方面及其内部各方协调一致,形成有机统二的完整系统。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中,犯罪心理学在关于“犯罪”这一基本概念上,应当与处于规范地位的刑法学保持一致。犯罪心理学是刑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研究视觉和研究方法,使其在一体化的刑事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审判员审理刑事案件,要熟练运用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才能做到程序合法,定性准确,量刑适当。在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同时,还应运用一些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刑事审判通过法庭审理向更深层次——犯罪心理发展。针对各种犯罪的不同心理,不论被告人如何狡猾抵赖,都能使其认罪服法。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犯罪——刑事政策——刑事审判"的刑事一体化观念为分析进路,针对中国欠缺系统性的犯罪反应理论而制约了刑事政策和刑事法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在此三者之间应倚重犯罪研究。故此,本文尝试从蔡培忠所构建的犯罪反应理论——犯罪救济论出发,去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法治国视野中的卧底侦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犯罪形态的不断升级和犯罪能量的不断加剧,卧底侦查作为一种超常规的犯罪侦查方式,已成为刑事政策学、刑法解释学及刑事诉讼法学上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刑事法治的立场和刑事一体化的视野,探讨了法治国中犯罪对抗的应有底线和卧底侦查发动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卧底侦查中面临的刑事实体法问题,如陷阱侦查、警察亲自实行犯罪及不阻止犯罪行为等。此外,文章还对程序法上的令状保障、出庭作证及证据效力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于文沛 《北方法学》2015,(4):138-145
欧洲一体化是在经济一体化基础上渐次开展的政治一体化,外交防务一体化,而刑事一体化则是政治一体化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时间为发展脉络,归纳、描述欧洲刑事一体化的提出、发展、创新及逐步完善,并借以评价欧盟刑事一体化为国际刑事合作和区域间刑事合作所提供的范例作用。  相似文献   

8.
犯罪是社会稳定的大敌,只有做到最大限度的预防犯罪,减少犯罪才能为人们的安居乐业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在犯罪控制系统中,刑事政策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指导着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等各个方面。刑事政策不仅关系到整个刑事法律体系的日常运作,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因此,我们对刑事政  相似文献   

9.
刑事一体化思想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一体化思想是随着刑事学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从其在西方和中国的发生、发展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找到某种脉络和规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刑事一体化有着一些重要的基本共识,但因学科本位和侧重点的不同,存在一些理念上的分别,但各有其意义。刑事问题不宜单单理解为犯罪问题。据此,对刑事一体化思想做一种更为宏大的理解似乎能够更为充分地展示其内涵、精神及其发展空间和导向。  相似文献   

10.
刘艳红 《法学》2023,(1):79-94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企业规模、犯罪主体、罪刑轻重、犯罪类型等适用对象方面的持续扩张,进一步加剧了刑法教义学困境,由此产生了单位刑事归责原则的重构、合规从宽处罚的法定化、涉企犯罪中自然人刑事责任的单独规定等刑法修改方面的刚性需求。企业合规刑事实体法修改完善应确立实质激励立法观,坚持合规正反双向实体法激励、事前合规与事后合规并重、单位和自然人责任相分离的立法原则,采取兼顾制度创新与体系稳定、刑事一体化双法联动协同立法、超越回应型修法的统筹激励等立法技术,并在刑法中建立合规激励机制。有鉴于此,企业合规刑事实体法修改可从单位犯罪责任、单位量刑情节、单位制裁方式、刑法分则有关罪名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徐岱 《法学研究》2009,(3):23-38
刑法解释学属于广义刑法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学科,并具有自身独立的学科品格。其独立的学科品格包括三个内在的学科独立基本要素和三个外在的学科独立条件。前者是指刑法解释权、刑法解释行为和刑法解释结论;后者包括:狭义刑法学无法涵盖刑法解释学,即刑法解释学不等同于狭义刑法学;广义刑法学本身已昭示了刑法解释学自身的独立性;刑法解释学的产生和发展遵循着法学学科独立的一般性规律。倡导刑法解释学的学科独立品格,其价值在于:推进刑法学的学科应用功能;纠偏刑法学研究者热衷于铸造恢宏的概念化法学架构而忽视刑法应用实效研究的倾向;彰显刑法解释学价值判断的实践属性。  相似文献   

12.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3.
关于犯罪动机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对现代心理学关于动机概念和基本理沦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心理学中的一般动机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动机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犯罪动机所独具的特点和功能;并从犯罪动机形成的角度出度,提出了犯罪动机的性质应当具有的刑法评价。同时,对犯罪动机不明显问题的实质进行了考察。综合前述研究,并结合我国刑法的具体规定,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犯罪动机的刑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刑法关怀与刑法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法应体现法律之公平善良的特质 ,刑法关怀是指刑法对自然人、社会组织及社会所给予的刑法关注、刑法抵御和刑法保护 ,刑法解释即有权解释 ,是指有权机关依据一定原则使用法定方法对法律文本所作的阐释 ,是连结刑事立法与刑法适用的纽带和中介 ,是折射和反映刑法关怀的最佳视角。欠缺刑法关怀的刑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说可能是合法的但未必是合理的。从刑法关怀的维度审视我国现有的刑法解释 ,一方面在于把刑法关怀坚持到底 ,另一方面在于反思刑法解释的真正科学的定位 ,由此建立合法合理的刑法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犯罪行为的研究虽在刑法学和犯罪学中都有涉及,但受制于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学界对犯罪行为研究的视角和重心各有不同。在刑事一体化理念基础上,通过对犯罪学和刑法学视野中的犯罪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和理性分析,可以得出有必要和可能把犯罪行为在行为学、犯罪学、刑法学等学科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出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创设犯罪行为学科;以实现犯罪学中散在性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中确定性的犯罪行为的对接。这是强化对犯罪行为研究的深度和分量的重要途径;对完善刑事法律学科和促进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关系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明 《法学论坛》2003,18(3):37-41
正确认识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的关系对刑事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政策与法的关系是其前提。对二者关系的分析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静态考察是为了认识政策与法的区别。动态考察是为了认识二者的联系。刑事政策对刑事立法的动态影响表现在对刑事立法需要的影响 ,对刑事立法内容的影响 ,对刑事立法解释的影响。刑事立法对刑事政策的动态影响表现为 :刑事立法本身的局限性 ,决定了刑事政策存在的价值 ;刑事立法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 ,促使某些刑事政策向立法转化 ;刑事立法具有的国家意志性 ,可以抵制不符合立法基本原则的不适当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7.
赵秉志 《法学研究》2014,36(6):181-191
刑法的法典化是统一刑法典的制定和完善过程。当代中国刑法的法典化程度,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迁、法治的整体发展水平、立法技术的提升密切相关。中国刑法的法典化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比较法价值、社会价值、现代法治价值和规范价值。中国应综合运用外部和内部策略,制定和发展形式合理、内容全面、科学的统一刑法典。  相似文献   

18.
论刑事政策与刑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事政策可表述为:国家或政党基于犯罪态势而制定的控制(预防)犯罪的方略,可分为基本的刑事政策和具体的刑事政策。指导刑法立法的刑事政策是基本刑事政策;影响刑法司法的刑事政策是具体刑事政策。只有在较长时期内涉及全过程的主要的刑事政策才是基本刑事政策。具体刑事政策,它相对于基本刑事政策而言,指在犯罪控制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阶段中起作用的刑事政策。就刑事政策与刑法立法来讲,刑事政策即基本刑事政策是刑法的灵魂,刑事政策高于刑法;就刑事政策与刑法司法来讲,刑法则高于刑事政策即具体刑事政策,具体的刑事政策只能在刑法的框架内运作,但可以影响定罪与量刑。  相似文献   

19.
刘慧霞 《政法学刊》2004,21(3):20-22
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的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关于本罪的犯罪主体,刑法明确规定为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刑事诉讼法又将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限定在审查起诉和审判两个阶段。这一规定已远远落后于司法实践的发展,事实上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辩护和诉讼代理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可能发生具有相当危害性的妨害证据的行为,因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以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身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在立法中对此予以确认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