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颜武 《先锋队》2012,(27):35-37
腐败的容忍度问题,最近在国内成了热门话题,公众非常关注。这是因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应该理解、允许中国存在适度腐败,或曰适度容忍腐败的论调。应该说,这一论调似是而非。其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待腐败始终态度鲜明,指出"与腐败水火不容"",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这就是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然而,也不必讳言,尽管态度是"零容忍",但显然还没有真正做到对官员"芝麻小事"的"无情打击"。国外特别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对腐败也基本都是"零容忍",尤其是对政府高官,监督严格,处理更严厉,官员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被"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2.
颜武 《先锋队》2011,(20):46-48
俄罗斯如今仍是一个存在严重腐败的国家。2008年,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俄罗斯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47位;2010年,又从2009年的146位下滑到154位。媒体称,俄罗斯是20国集团成员中最腐败的经济体,也是欧洲最腐败的国家,在"金砖四国"中的腐败程度也首屈一指。俄罗斯律师协会今年年初公布的报告显示,俄罗斯每年"腐败经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开始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腐败形式也是各种各样,其中以"一把手"腐败的现象尤为突出,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一把手"前"腐"后继的腐败接力赛."一把手"腐败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的腐败和现行党政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微腐败"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的大量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也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本文基于对新疆兵团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归纳梳理职工群众身边"微腐败"的新特点,剖析基层"微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基层"微腐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升迁就腐败,彭光伟贪污的理由看似很可笑,但却并非个案。有廉政学者曾指出,只要是仕途不顺,得不到提拔,就破罐子破摔,想通过贪污腐败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这种由心理不平衡引发的腐败,就是"报复性腐败"。"报复性腐败"实质上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挑衅和亵渎,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分析"报复性腐败"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有些官员认为,职位的高低  相似文献   

6.
不为型腐败是"为官不为"现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腐败新形态。链网结构理论不仅较好地诠释了不为型腐败危害蔓延的扩散特征,而且提供了不为型腐败治理的新视角。不为型腐败在个体、组织、社会三个面向具有链网式扩散性危害的特征,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腐败形态的防治中存在着"弱链"和"松网"的困境。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要构建一种不为型腐败的链网式防治体系,即建立持续性、终身化的时间维度防治链和建立动态性、网格化的空间维度防治网。  相似文献   

7.
反腐败教育应关注"前腐败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林 《新视野》2005,(5):48-50
对与己无关的腐败沉默,对与己有利的腐败容留,这也许是反腐败最棘手的习惯势力."前腐败心理"是腐败发生之前的常人心理,既是诱发腐败的内在动因,也是容忍腐败的外部社会心理基础.其特点如攀比中的心理失衡,亲情中的价值超重,从众中的违法乱纪,公私交织中的混水摸鱼等等.谴责与己无关的腐败分子易,谴责与己相关的"前腐败心理"难.反腐败教育的重点,应关注官员和公众的"前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高压态势不松、力度不减,"不敢腐"的威慑作用逐渐显现,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但是,一些基层干部"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尚未完全形成,"微腐败"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也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直面"微腐败"危害,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对策进行有效治理,形成基层反腐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铲除"微腐败"滋生的土壤,不断增强群众对正风反腐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正"拿地"向来是房产腐败的重灾区,也是房产腐败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其中的权钱交易、利益勾结五花八门。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年初国土资源部透露出的住房制度改革方向正在从制度上破解拿地腐败。"拿地"向来是房产腐败的重灾区,也是房产腐败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其中的权钱交易、利益勾结五花八门,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罗长刚曾长期担任开发区一把手,多次在拿地中与开发商勾结。  相似文献   

10.
"边缘腐败"是一种处于腐败违法犯罪边缘,游走于规则、程序边缘,难以依据现有法律法规予以惩处的的腐败行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边缘腐败行为让人怵目惊心,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竞争竞选、政治发展、求职就业以及经济利益追求上存在边缘腐败行为。高校必须构建校园腐败遏制机制,防范和矫正大学生的边缘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高压态势不松、力度不减,"不敢腐"的威慑作用逐渐显现,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但是,一些基层干部"不想腐"的思想尚未完全形成,"微腐败"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也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直面"微腐败"的特点及危害,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对策进行有效治理,形成基层反腐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铲除"微腐败"滋生的土壤,不断增强群众对正风反腐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刘士合 《求是》2012,(8):62
反腐倡廉的艺术作品,在我国已有不少,有的也曾产生过轰动效应。这些作品大多直击腐败,把重头戏放在腐败分子如何腐败上。莱芜梆子大型现代戏《儿行千里》却另辟蹊径,把切入点由强化"腐败现场"转移到腐败对母爱亲情、  相似文献   

13.
反腐败:"阳光法案"重于刑事制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反腐败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治理腐败必须惩防并举,且防胜于惩."惩"主要解决"不敢腐败"的问题,而"防"(包括教育防腐与制度防腐)主要解决"不想腐败"和"不能腐败"的问题."不敢"只能治标,因为对许多意志薄弱的公职人员来说,即使刑罚再苛严,在强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他们也可能铤而走险,腐败仍难以遏制.……  相似文献   

14.
"亚腐败"是公务员腐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与行政伦理、社会价值、社会风气等密切相关。从伦理层面透视"亚腐败",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保持公务员的廉洁性,有利于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一、"亚腐败"的内涵与特点"亚腐败"也叫"隐性腐败"。《辞海》中尚没有记载,  相似文献   

15.
<正>近期看到不少通报作风方面违规违纪的新闻,大多属基层"微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确实,"微腐败"虽小,却伤害党的群众基础,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微腐败"开刀,抓得精准,十分必要。腐败问题本无所谓"微"与"不微"。首先,"老虎式腐败"与"苍蝇式腐败"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违反制度,都是在做权钱交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务员"亚腐败"治理的伦理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腐败"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土壤,是腐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私利性、模糊性、普遍性和衍生性四个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当前,"亚腐败"在我国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具有蔓延之势.它在我国公务员中产生具有深刻的伦理原因,必须从伦理上找寻治理的对策,才能收取实效.  相似文献   

17.
“亚腐败”:不可小视其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腐败"是个尚未来得及收入<辞海>的新名词.社会学上的"亚腐败"和医学上的"亚健康"颇为类似."亚健康"是说人的健康状况介于健康和非健康之间.和"亚健康"一样,"亚腐败"也是这么一种状态,说他腐败了吧,他还真没搂没贪没占没卖官买官:说他没腐败吧,他还真的利用职权之便享受了一些在老百姓眼里,在纪律规定面前不应该享受的东西或是干了一些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相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伴随权力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不仅侵害政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也严重破坏国家政权的稳定。因此被人们视为破坏社会发展的癌症,成为各国政府的大敌。如何预防腐败,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而且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严峻考验。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腐败也有所加剧,其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诱惑和机会增多增大。因此腐败无论在层次和范围上都在有所发展,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腐败也由个人腐败发展为集体腐败,由低层次腐败发展到高层次腐败,并越发具有技术性和隐蔽性。因此在新的时期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预防腐败的发生,建立完善的反腐败机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新时期腐败的特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许春华 《先锋队》2011,(16):60-61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从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奉行"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微腐败"专项治理的部署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成都市花大力气整治"微腐败","微腐败"专项治理工作有效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深刻认识"微腐败"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努力查找专项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常态长效推进"微腐败"治理工作向前发展,是成都市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