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邢星 《学理论》2010,(7):109-110
在网络时代、多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对报刊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立足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是报刊在媒介竞争和媒体竞争中的最大优势;证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报刊专业化采编人员的强项;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追求有助于加强报刊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公信力,担负起传统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任胜 《学理论》2009,(11):91-92
一、批评性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区别 目前,在我国各类新闻媒体上批评性报道日渐增多,质量不断提高。但随着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批评性报道成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一大亮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黑龙江台的《行风聚焦》、《生活报》等新闻媒体通过各类批评性报道,揭露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种种现象,有力地监督了社会和个体公民的行为,有的批评性报道甚至直接促成问题的解决。许多问题一经新闻媒体曝光,迅速得到良好而有效的解决。由此,不少群众认为新闻媒体比“法院、检察院还管用”。于是。要求解决问题的、申诉冤情的都涌到了新闻单位。在他们看来,批评性报道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等同于批评性报道。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3.
李婧怡 《学理论》2009,(10):42-43
突发事件报道是衡量一个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报道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形象,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在2008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相比以前的一些灾难报道,大众传播媒介对此次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是比较成功的,信息比较客观、公开,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报道真实事件是常态化新闻产制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受到框架影响与制约的新闻产制活动也是一项社会行动。新闻产制的过程被视为对客观真实的社会建构,同时新闻也是一个经过组织化制成的社会商品。本研究以社会建构论为基础,梳理了新闻媒体建构社会真实的两大研究取向,可知消息来源与新闻框架在信息输入和意涵表达两个方面,对媒介的内容呈现起到了能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参与矿难事故的报道,经历了避而不谈、遮遮掩掩到密切关注、积极报道的历程。新闻媒体在矿难信息的传递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喉舌"功能和舆论监督作用、舆论引导作用、舆论激发作用、舆论促进作用,为及时准确地传递矿难信息,促进矿难事故善后处置工作,获得社会援助担负着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在矿难事故报道中的作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新闻法规和政策,为媒体参与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新闻行业自身的管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已成为司法界探讨的课题。但对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内容——法官的公信力问题,理论界似乎很少专门论及。其实,在法治国家,法官都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公信力。法官公信力之于法治社会是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本文对法官公信力的内涵、要素及其对法治社会的价值进行阐述,并提出提高法官公信力的路径和对策,以期对司法改革或司法决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李玉林 《慈善》2019,(1):26-27
公信力就是在公众中的可信赖程度。慈善组织公信力体现为慈善机构是否在一如既往地兑现自己对捐赠者、对社会和公众的承诺,是否能够追随自己的使命去解决其承诺要解决的扶危济困的社会问题?慈善机构的工作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机构对于资金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等都是慈善机构要回答的问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直是备受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范颖  张凌光 《学理论》2013,(15):203-204
新闻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公正的信息进而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的良性的发展。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的一种紧急状态,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新闻媒体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充当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及时发布信息,消除公众疑虑,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增强公众信心,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妥善处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党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种社会动员能力来自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公信力。但是,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较弱,突出表现在政策公信力、行为公信力、绩效公信力、人格公信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只有全党把它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紧抓实,改进决策方式,健全沟通机制,规范执政行为,提高领导能力,完善选举制度,加强监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荣广 《各界》2007,(4):19-20
政府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公众对政府的认可程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它源于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是各级政府的必然追求。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在一些问题处理上,失信于民,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探析政府公信力的内涵、评价标准和应对策略,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政府权威性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2)
公信力是行政学领域的传统研究课题之一,随着对公信力的研究深入以及实证性的研究要求,公信力逐渐从行政学研究领域走了出来,成为一个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社会心理学界出于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要求,对公信力这一研究主题越来越关注,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公信力展开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前,公信力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崭新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公信力是政府政治合法性的根基,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瓶颈,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有政府方面的、公众方面的、社会方面的等,但是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因素。因此,为弥补诚信缺失,打造阳光政府,重塑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以公民需求为本位公开公共信息,提升危机管理能力,同时培育健康成熟的公民社会也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加强舆论监督、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警察的执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警察权威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要求。此外,受法律法规、社会公众、新闻媒体、警察组织及警察个体等方面的影响,警察权威的弱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鉴于此,应通过加强对警察的本体构建、警察组织构建以及警察执法环境的改善,构建更加符合实际要求的法理型警察权威,以提高警察执法公信力,强化社会治安控制能力,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25)
"中国梦"在当下迅速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符号,新闻媒体在传播这一符号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社会整合作用,将"中国梦"的报道仪式化,从而让社会成员抱有共同信念为梦想奋斗。同时,面临两个舆论场经常不统一的情况,报道"中国梦"应当更好地改进选题和报道角度。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报道"中国梦"要讲究对外传播技巧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6.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一种新的信任危机——网络舆论危机。如何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研究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找出一条利用社会资本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是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本文首先对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简述,紧接着从发展阶段因素、政府自身因素、社会公众因素和传播媒介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公开水平,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引导公民社会发展以及提升政府的危机应对水平等方面对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因此,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媒体的时代职责与历史使命。大国新闻舆论引领导向的党性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新闻思想的新发展。在全球化社会的语境下,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  相似文献   

19.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政府公信力是各种法律、法规得以行使的保证,是种种社会交往的纽带,是社会稳定的杠杆.它的强弱,对政府而言举足轻重.当前,政府公信力存在的弱化问题,突出显示出政府信用制度的缺乏.为此,我们要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何谓执法公信力?一言以蔽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全部执法工作和所有执法行为的信任程度。"信者,行之基也",执法公信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