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腐败案件高发的今天,贪官落马,人们司空见惯,也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然而。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原县委副书记汤少波被南京市纪委“双规”审查时,却在县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相似文献   

2.
沈义  彭静 《江淮法治》2009,(14):28-29
原重庆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文峰(正厅级)是牌桌上的“庄家”,大小通吃,可说是只赢不输;他更是权力的“庄家”,主政10年大“赌”特“赌”,结果却“赌输”了,而且“输”得很惨。  相似文献   

3.
人走茶不凉:无所不在的“影子腐败”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走茶凉”,是对官场生态的一个形象比喻,意指当一位宫员失去其权力时,也将立即失去由权力带来的各种其他好处。但是中国近期的一些腐败现象却意外地打破了这一常规,许多在位时低调的官员在退休之后反而在政、商两界混得更加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4.
刘炜 《政府法制》2012,(16):34-36
4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原主任谢亚龙现在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第叫法庭接受审判。这是一桩由上级机关指定管辖的案件,作为一名正厅级干部,谢亚龙“异地受审”,耐人寻味。按惯例,省部级高宵落码,才有“异地受审”之“殊荣”。正当很多人认为,  相似文献   

5.
原重庆市经济开发区(简称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唐文峰(正厅级)是牌桌上的大“庄家”,大小通吃,可说是只赢不输;他更是权力的“庄家”,主政10年大“赌”特“赌”,结果却把自己“赌”起了监狱。  相似文献   

6.
腐乳与腐败     
腐乳,也叫“臭豆腐”,是一种发酵后育特殊臭味的小豆腐块,常被人们用作吃酒下饭的小菜。腐败,是指违反党纪国法搞不正之风的社会现象。二者好象风马牛不相及,但细一琢磨,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7.
1998年1月16日《南方周末》上一篇文章认为我们周围“出现了系统性的腐败”。话虽简单,却“似曾相识”。在哪里见识过呢?想了想,对了,在一句近年来流传甚广的民谣中:“贪污腐败陈希同”——在这里,“陈希同”者,“成系统”也。腐败真的“成系统”或曰真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说起驻京办事处,很多的北京人往往视其为美食荟萃、乡情浓浓、方言掺杂的群居之地,是派出地一些有身份、上档次的官、商、名流来京“下榻”之处。临近春节返乡,火车票难买,找到驻京办事处的朋友,一准能买到。除去这些,还有一些暗地里炫耀明地里不敢公开的能耐,包括“在领导面前吃得开”、“在北京混得好”这样的评价。可是,这两年由于一系列腐败案件中时时闪现驻京办事处不光彩的影子,驻京办事处的形象在民众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暗淡无光。从李真案中的河北省政府驻京办事处主任王福友被判无期徒刑,到成克杰案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驻京办事处副主任李一洪犯贿赂罪被查办;从沈阳“慕马案”中沈阳驻京办事处主任崔力(正厅级)被法办,到广州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原副主任兼北京广州大厦筹建办公室副主任詹敏受贿20万元被查处、江苏省驻京办事处原主任吴廷祥因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三罪被判刑19年……稍加注意便可发现,近年来,在查处震惊全国的腐败大案要案时,都能发现“驻京办事处”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上。有媒体在报道这种现象时,用了这样一句话:(驻京办事处)容易长成缺乏监管的一朵糜烂之花。而《央视国际》则直击其弊,称驻京办事处“活动能量超乎想像,成为公款接待大本营”。也有媒体甚至毫不客气地直接把部分驻京办事处称之为“腐败办”、“蚀京办”。近日,江西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原办公室主任白冰再次使驻京办事处一词蒙羞,2005年7月20日,62岁的她因涉嫌贪污7万余元站在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席上。为什么一些驻京办事处会成为众矢之的的一朵糜烂之花?其结出这种恶果的根源又是什么?让我们共同走近驻京办事处。  相似文献   

9.
8月,中纪委宣布,开除原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党籍。至此,十六大以来因腐败问题被判刑或受到党纪处分的省部级高官已达8人。如贪财好色的原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方仁,知法犯法的原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田凤歧,妻儿失教的原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嘉廷等。触目惊心的“一把半”腐败暴露出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0.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反腐的高压之下,一些腐败现象总会变出不同的花样来,而新的腐败形式又需要新的反腐举措予以治理。例如“裸官”就是近年来我国法治健全、反腐形势渐紧背景下生出的一种腐败苗头。从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局长周金伙,到出走巴黎不归的温州鹿城区原区委书记杨湘洪等,一个个典型的“裸官”引起舆论哗然,更有“4000名贪官卷走了500多亿美元”惊人数字,让老百姓在贪官们的“胜利大逃亡”面前惊叹无语。  相似文献   

11.
日前,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市原市人大主任祁崇岳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一审作出判决,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8年。此案中,有人民币535971元、美金9369.28元,被告人祁崇岳不能说明来源合法;安徽省阜阳市大贪官肖作新夫妇,被查实的不明来源非法所得,竟高达1300万元之巨。这些巨额财产,真的“来源不明”吗?好生叫人疑惑!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百姓无法信服。倘若是数千元、数万元财产来源不明,尚情有可原。因为在当今腐败颇  相似文献   

12.
如果查一查腐败官员的案卷,常常会发现傍“大师”的离奇记载。滚滚红尘,搅得佛门也有些躁动,某些名山古刹的个别“大师”已经成为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座上宾。原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副厅级)李会刚,电话本上记录了七八个“大师”的电话号码,每遇干部变动,或仕途不顺,李会刚都要请来“大师”,祈求保佑,逢凶化吉。  相似文献   

13.
纯海 《政府法制》2009,(3):42-43
近年来大量的案例表明,领导干部腐败大多是“圈子腐败”。这个圈子的圆心,就是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半径就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圆周就是依靠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获取私利的人。今天我们剖析的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陈世礼的“利益圈”,实质上就是一个“腐败圈”:陈世礼的腐败,就是典型的“圈子腐败”。  相似文献   

14.
慎守“家门”谭文波明朝嘉庆年间,官场腐败,仕风污浊,但郑晓却如出污泥之莲花,一身洁白。一次,他主持选拔官吏,一位求见者给他送了一包茶叶。郑晓见来人情意恳切,就叫夫人收了下来。这位夫人打开包装,发现茶叶里藏有金子,顿时色变,二话没说,就将茶叶包好如初,...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些人喜欢把“腐败”比作”臭豆腐”,说是“闻”着臭而“吃”着香。说其“闻”着臭,我想是我们有些同志对各种腐败现象,心存反感,甚至深恶痛绝,每当听到或论及腐败问题,便少不了一番抱怨、痛斥,甚至咒骂;而这“吃”着香,却反映出个别干部虽然平时十分痛恨腐败,但在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中,立场却不够坚定,经不住各种好处的诱惑,当所谓的好处临头时,便把持不住,最终半推半就地笑纳了,而且品尝到了其中的香味。不是吗?当领导把乘坐多年的旧国产车换成进口豪华轿车时;当别人为了求己办事,把大大小小的“糖弹”送上家门…  相似文献   

16.
黄金旺 《检察风云》2012,(11):20-23
一批昔日叱咤风云、声名显赫的足球官员、裁判、俱乐部经理、运动员纷纷走上被告席,接受法律庄严的审判。这是有史以来法律对足球腐败案件一次规模最大的审判,是足球存在问题的大暴露,也是国人对足球最集中、最严厉、最深刻的一次剖析和反思。在足球反赌案中落网的所有官员中,谢亚龙级别最高,所以他的关注度也最高。2012年4月24日,在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第4法庭,原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原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谢亚龙以“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出庭受审。那么,谢亚龙是怎样倒在受贿罪上的呢?  相似文献   

17.
腐败主体除了应当承担“政治成本”之外,还应当承担必要的“经济成本”。腐败的“经济成本”是腐败主体应当承担的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代价。一些腐败分子在政治上受到党纪政纪处罚以后,虽然付出了高昂的“政治成本”,但却基本上没有承担应当付出的腐败“经济成本”,反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润”,由此产生一种很划算的“平衡”心理,这也诱使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腐败的“经济成本”@赵铮$四川省广元市纪委  相似文献   

18.
现代高科技产品电脑,常会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被五花八门的电脑“病毒”感染。被感染的电脑轻者丢失数据,重者损坏硬件,使电脑无法正常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发明了诸如“瑞星”、“KV3000”等等“杀毒软件”,用于抵抗“病毒”的侵袭。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党员、干部,也经常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腐败“病毒”侵袭,这种侵袭有时是无孔不入,无处不至的。感染上这些腐败“病毒”的党员干部,轻者精神萎靡,工作消极,想入非非。重者违纪犯法,锒铛入狱。即使侥幸逃脱党和人民的制裁,也会心神不宁,寝食不安,一有风吹草…  相似文献   

19.
去年,新华社、《人民日报》播发的长篇通讯《公仆本色》,生动地记述了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不仅震撼了三湘大地,在全国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去年2月,中央组织部抽调郑培民参加中央组织的干部考察工作。3月11日,他在考察谈话时,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当时在赶往北京医院抢救的路上,他已无力地倒在秘书肩膀上,嘴里却还在用微弱的声音嘱咐司机说:“别闯红灯!”好一个“别闯红灯”!这里说的“别闯红灯”,无疑是指不要因为抢救他的生命而违反交通规则。其实,…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0月10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判处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死刑。 同日,包括沈阳市政府原副秘书长迟若岩、泰明,财政局原局长李经芳、建委原主任宁先杰、国有资产管理局原局长郭久嗣、烟草专卖局原局长周伟,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贾永祥,原副院长梁福全、焦玫瑰,沈阳市检察院原检察长刘实等人在内的一批腐败分子也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一涉及诸多领导干部的大案,世人关注。震惊之余,不禁发问:这一窝案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被揭露出来的? 为此,2001年10月,本刊记者赴沈阳“10·18”专案组和南京“11·15”专案组进行了“慕(绥新)马(向东)”案的采访。惊心动魄的查办过程,触目惊心的腐败案情。也许该文能回答读者的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