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2,(36):20-21
朝廷颁旨赐名。战国时为夜郎辖地,秦代开始置吏,蜀汉设汉兴县,东晋南北朝设南兴县,唐设附唐县,宋属宋杞国,元属云南行省普安路总管府,明代改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始隶贵州,嘉庆二年(1797年),朝廷颁旨改南笼府为兴义府,次年裁普安州判,置兴义县治,属兴义府,民国时期属兴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2月解放,先后属兴仁和兴义地区,1990年建市。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2,(9):32-33
民国时期的贵阳县 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期,贵阳成为川、滇、黔、桂各路军阀争夺之地。1911年11月4日,贵州光复,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封建帝制被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代替。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了清代的巡抚、布政使等职官,设立贵州都督。第二年,改贵州都督为贵州护军使,另设民政长总揽民政。不久,民政长改为贵州巡按使。巡按使又被废置后,始设贵州省长。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05,(20):56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87年。务川是仡佬族的发祥地。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县至今(一说大业七年〈611年〉置高富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析黔州盈隆县地置都濡县, 属黔州。宋政和七年(1117年),移思州治所务川县于都濡地,始为“务川”县名的最早出现。元至元年间, 因有陨石名“婺星”降于其地而改“务川”为“婺川”。明代先后属思州安抚司、思南宣慰司、遵义府。清和民国沿明制,仍为婺川县。解放后改为务川县。  相似文献   

4.
凤冈县,位于大娄山之南麓,乌江北岸。民风淳朴,文化悠久。隋属阳明郡,唐属义州、夷州,元置大保龙泉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改龙泉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县,命名“龙泉”,缘于龙泉长官司矣。民国2年,龙泉改为凤泉,民国19年,改为凤冈。凤冈地处黔北东隅,离遵义较远,经济、文化难于比肩,但其文化底蕴和积淀,不逊遵义地区其他县、区,人称“黔中乐土”。一座古代军事堡垒坐落在县境玛瑙山上,距县城23公里,占地300余亩,这座堡垒代表了凤  相似文献   

5.
普定县位于贵州高原中部偏西,属安顺市管辖。 普定建县较晚,但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普定属牂牁夜郎辖地,秦代为像郡,汉代为夜郎县,唐贞观四年(650),设始安县。宋为绍庆府所领羁縻州瓯脱地。元至正十一年(1351),置习安州,属普定路所辖,同年,建普定县,为普定路附郭县,治今安顺杨武。普定二字来历、含义尚无史料可考。明洪武十四年(1381)筑普定北城,即今普定县城。崇祯三年(1630),在今普定县城所在地置定南守御千户所,属镇西卫。清康熙十一年(1672),改普定卫为普定县,裁定南所入普定县。民国3年(1914),普定县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05,(18):55
绥阳为遵义所属最早四县之一,建县已将近1400年。隋大业十二年(616)置绥阳县,属明阳郡。县北29里,有绥阳山,故名之。唐属夷州。宋置绥阳县,属播州乐源郡,辖地即今县地。元属播州安抚司,无县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以原地重置县,随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清雍正后随遵义改隶贵州。诗人李发模使绥阳一举成名,该县因此被誉为“中国诗乡”。然而, 早就使绥阳名声在外的,是绥阳两种特殊的农副产品:一种是所产人工银丝盐水面条,习称“绥阳面”,因其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成为清代皇家贡品,至今盛誉不减当年;另一种是辣椒,绥阳主要农产品,全县年产干辣椒1000多吨,辣椒制品达60多个,远销国内外市场。绥阳辣椒品种有大椒、小椒、绉椒、灯笼椒等,而以“朝天椒”最有名,名列全国七大名椒。  相似文献   

7.
袁成武 《当代贵州》2013,(12):57-57
普安州(今盘县)在贵州单独开科设考之前无进士。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单独开科设考,普安州蒋宗鲁即考中举人,次年他又考中进士,成为普安州有史以来中进士的第一人。"开科取士"是中国古代选拔  相似文献   

8.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与盘县、普安、安龙和广西隆林、西林两县及云南罗平县相邻。面积2915平方公里。居住有布依、汉、苗、回等民族。现为西南的电力基地之一。 今市境在汉时为(?)(?)郡所领宛温县地。南齐时改曰暖江县。隋时属管外。唐武德四年(621)置附唐县,并置西平州。贞观八年(634),改西平州为盘州,附唐县改为  相似文献   

9.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出现较晚,是1953年才有的。在此以前,这片区域一直叫平越。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平月长官司,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平越安抚司,十四年(1381年),置平越守御千户所,十五年(1382年)升为平越卫。二十一年(1388年),裁平越安抚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平越军民府,府卫同城。清康熙十年(1671年),裁平越卫,置平越县,为府附郭。二十六年(1687年),平越军民府改为平越府。嘉庆三年(1798年),平越府改为平越直隶州,同时裁平越县。民国3年(1914年)撤州改县。1953年7月,改平越县为福泉县,得名于县城内的福泉山。1996年,撤县建市。  相似文献   

10.
平塘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有县级建置,是民国以后的事,在此以前,均是土司领地.清乾隆四年(1 739年),设置定番州判分驻大塘,辖地称大塘州判或大塘理苗州.民国3年(1 914年),撤大塘州判,改置大塘县.清宣统三年(1 91 1年),都匀府所辖都匀县撤销,其地改为都匀府亲辖地,另将平州长官司、六硐长官司及牙舟讯辖地改置都匀县,治所设在平州.民国元年(1 912年)改都匀县为平舟弹压,民国3年撤平舟弹压,改置平舟县.民国30年,撤平舟、大塘2县,合并设置平塘县,县治在平舟(后称平湖).  相似文献   

11.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位于我省西南部,隶今安顺市。 紫云建县始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余年。该县历史建置隶属纷繁,唐代在今县境置琰州降昆县,宋置和武州。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置和弘州,后改镇宁州,属普定路。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康佐长官司。正统三年(1438年)以康佐长官司属镇宁州,直隶贵州布政司,嘉靖年间徙镇宁州治于安庄卫(今镇宁县城)。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康佐长官司,七年1829年置威远营,八年(1730年)置归化厅。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县,因此归化县与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04,(13):54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丘陵地带,乌江北岸。战国秦汉时期置鳖县,为牂牁郡治。唐以前各代行政区域和名称变化不大,贞观中先后析其地置恭水、柯盈县,先属郎州,后属播州。贞观十四年(640年),改恭水为罗蒙,柯盈为带水。十六年(642年),改罗蒙为遵义。《尚书·洪范》中说:“无编无陂(音坡),遵王之  相似文献   

13.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面积3298平方公里。有苗、侗、汉、壮、瑶、水、布依等民族。 从江,系民国30年(1941)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时,取两县末尾一字而得名。元代置西山阳洞等处长官司。至元二十年(1283)置福禄永从长官司。明正统六年(1441)废福禄永从长官司,置永从县。清雍正十年(1732)三月,添设永从县丞一员,分驻丙妹;同年移黎平府潭溪吏目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三月,置下江厅。民国2年(1918)改下江厅为下江县。3年改丙妹县丞为丙妹分县,隶永从县。25年撤销丙妹分县。30  相似文献   

14.
<正>道真,因纪念汉儒尹珍(字道真)先生在此兴教办学之功而得名。1987年撤县成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辖11镇3乡83个村(社区),总人口35万人,其中仡佬族17万人、苗族9万多人。道真地处黔渝之交,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风光秀丽,生态优良,有宜居宜游之美;历史悠久,文化优秀,有古朴神秘之韵;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有追赶跨越之利;物产富饶,资源优质,有后发赶超之势。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05,(18):55
在遵义地区属县中,余庆名入"边塞",而且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趋于"稳定",归入遵义建制.今余庆县境地,始置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2),但其历史则更早于此.唐乾符三年(876),以牂州属白泥、余庆两土司为校尉(其地即今县地);宋为绍庆府属羁縻小州;元置余庆州、白泥州,属播州宣抚司,"余庆"始作正式行政区划名称出现;明洪武十七年改余庆州为余庆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中置县后属平越直隶州而归贵州版图.  相似文献   

16.
开阳县位贵州省中部,与修文、息烽、遵义、瓮安、福泉、乌当等县区接壤,面积2026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布依、苗等民族。今县境在唐时属蛮州。宋时属绍庆府。元皇庆元年(1312)隶乖西军民府。元至元三十年(1293)隶顺元路。明洪武初年属贵州宣慰使。永乐元年(1403)元月,属贵州都司,后属贵州宣慰司。天启初年,水东宣慰同知宋万化联合水西宣慰同知安邦一起反抗明王朝,崇祯四年(1631)被平息后置开州,随后隶贵州布政司。清代建置依旧。民国3年(1914)改名紫江县,初属贵州民政司,继属黔中道。民国6年(1917) 直隶省长公署。民国16年(1927),直隶省政府。民国19年(1930)内政部准以奏报“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令改名开阳县。解放后属安顺地区,1992年改属贵阳市。  相似文献   

17.
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与晴隆、盘县、水城、兴仁等县接壤。面积有1429平方公里。居住有布依、汉、苗等民族。 县境在汉属谈稿县。东晋晋绥县。隋时列管外。唐为盘州盘水县地。宋代属绍庆府。宋玉柏四年(1256)置于矢万户府,今境地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庆贺战事平息,一统云贵,元朝廷颁旨赐名,将于矢万户府改为普安路总管府,以示"普天安庆"。次年升为普安招讨  相似文献   

18.
息烽县位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与遵义、金沙、修文、开阳4县毗邻,面积1036平方公里。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今县境在元代属湖广行省。明洪武五年(1372)改隶四川行省。永乐十一年(1413)改属贵州布政司。崇祯三年(1630)改扎佐长官司置敷勇卫,又置四守御千户所;以青山长官司改置者日于襄;以贵州前卫故绝六屯并割底寨长官司地置者日诘戎。后因土著彝族首领安位献地投降使当地社会的战乱平息, 崇祯帝下诏更诘戎为息烽,故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罢敷勇卫所属于襄、息烽、修文,濯灵4所,改置修文县,属贵阳府。民国3年(1914)7月,移贵筑县治于息烽城,改名息烽县, 属黔中道。民国9年(1920)裁道,直隶于省。民国24年(1935) 后,先后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署、第二绥靖区、第三绥靖区。解放后划归安顺地区,1992年改属贵阳市。  相似文献   

19.
遵义和播州     
周必素 《当代贵州》2024,(19):78-79
<正>“遵义”作为遵义地域曾经的建置名称,先后各异,但“遵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如湘江河水涓涓细流于历史长河中。要说杨氏,必须说遵义,更要说播州。遵义,包括乌江西北的大部分区域,秦以前为鄨国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鄨国设鄨县。汉初以来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东晋改隶平蛮郡。至隋,因中国统一,户口增多,始招慰置郡县。隋高祖开皇初,置牂州。隋炀帝改为牂柯郡,领牂柯、宾化两县。  相似文献   

20.
黔北靠近四川的道真县,是在正安县东北面划拨21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民国30年(1941)建县,用贵州最早在《后汉书》上出现的第一位学人尹珍(道真)先贤的名字为县名,这就一方两便地即官传了县,又扬了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