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欺骗性移民政策,把向中国东北移民作为侵略中国的重要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侵略:"开拓团"成侵略手段早在中国东北沦丧之前,日本就产生移民东北的"满洲经营论"。1912年春天,  相似文献   

2.
石艳春 《人民论坛》2010,(6):262-263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在向中国东北推行大规模移民侵略之际,并没有忘记对移民进行思想统治和对东北民众进行同化,移民的宗教信仰就是其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在向中国东北推行大规模移民侵略之际,并没有忘记对移民进行思想统治和对东北民众进行同化,移民的宗教信仰就是其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爱川村移民、除队兵移民和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是早期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的三次农业移民尝试。由于移民政策的失误和经营不善等诸多原因,日本的早期农业试点移民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但移民失败的经验教训,却对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侵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孟月明  张洁 《人民论坛》2011,(9):198-199
"爱川村"移民"、除队兵"移民和"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是早期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的三次农业移民尝试。由于移民政策的失误和经营不善等诸多原因,日本的早期农业试点移民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但移民失败的经验教训,却对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侵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伪满洲国经济警察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承龙  高乐才 《求索》2011,(5):237-239
日本在掌控伪满洲国经济时曾利用殖民地经济警察这一特殊的统治工具,对东北各族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而这一统治工具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特定时期、为应付当时其特殊情况而设立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警察这一国家机器,统治伪满洲国所谓的"计划经济",同时借助"国家垄断"的名义下用经济警察来为维持和扩张侵略战争所需。特别是"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日本为了确保东北这一战略物资基地和进一步侵略中国领土的前沿阵地,专门设立了经济警察机构,统治伪满经济。通过剖析伪满洲国经济警察出现的的缘由、职责、功能以及经济警察对东北人民迫害的历史史实,可以进一步深入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所犯下的罪行。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东北大批移民,这便是所谓的“日本开拓团”。 ●“开拓团”男子被蒙骗征战,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灰”。而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开拓团的妇女和儿童,被他们的国家遗弃了。  相似文献   

8.
日语教育是奴化教育的尖兵徐敏民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我国台湾并开始对中国人进行殖民统治的以"国语教育"(日语教育)为形式的奴化教育。随着日本对外侵略的不断扩张,作为侵略政策重要一环的日语教育在中国沦陷的领土强制地推行了50年。虽说日语教育的对象都是中...  相似文献   

9.
鲁丹 《长白学刊》2013,(1):122-125
东宁要塞作为侵华日军第一大要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1939年日本操纵伪满政府开始推行"北边振兴计划",东宁地区开始着力发展军事基地建设,"开拓团"的入侵成为基地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当地人民的殖民统治。由于地处军事要塞之地,"开拓团"不仅具有与普通开拓团相同的侵略殖民性质,掠夺当地资源,监视和镇压反"满"抗日势力,还有力辅助了关东军的对苏防御与作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及军事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纪欣 《台声》2014,(8):56-56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始于140年前攻打台湾少数民族的"牡丹社事件"。食髓知味后,于120年前发动甲午战争,正式夺占台湾。随后,又在83年前占领东北,77年前制造"七七事变",引发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艰苦抗战八年,最终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可以说日本侵华的肇始,就是对台湾的侵犯、殖民。今年和明年,分别是甲午战争、乙未割台两甲子,也是"七七事变"77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间的财富轮回 回顾鸦片战争以来170年间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仿佛陷入了一个历史轮回的怪圈。从清末"官督商办"到民国的"国营为中心",再到共和国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先后经历了三度"国进民退"的轮回,国家垄断的惯性思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宁 《前沿》2011,(9):97-99
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问题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凸显并引起学界热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了民营资本退出、国有资本进入的现象,由此导致对我国经济再度出现"国进民退"趋势之担忧。"国进民退"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有必要加以厘清。对于"国进民退",既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更要明确其本质及后果。否则,将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董健 《同舟共进》2009,(2):16-16
在论及"政"与"教"的差别时,孟子有个说法:"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现在的教育,似乎已背弃了这则古训。主其事者并不怎么措意于"得民心"的事,而是千方百计地忙着去"得民财",乱收费、"搞创收"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孔子痛斥"苛政猛于虎",没想到本该是叫人爱的教育,却成了"苛教",如猛虎一般地叫人畏起来了。听说沪上民谣有"人民教师黑社会"之讥,北京则有百姓在民意调查中表示最恨两种人:教师和医生。  相似文献   

14.
1935年后,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确立了建立全国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研究了中央红军与东北抗日联军相互配合抗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中央红军发动"东征"过程中,以杨靖宇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动"西征"以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日伪造成了强有力的威慑。  相似文献   

15.
张君 《民主与法制》2010,(15):18-2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日益重要。尤其是城郊结合部,土地持续升值。掌握了大量土地资源的农村支部书记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爷",其位置必然成为各方觊觎的焦点。本来在西董村当支书的谢新敏却被上级党委派到邻近的葛家庄村当"土地爷"。谢新敏在葛家庄村得手后,迅速改变农村政权的性质,实现基层政权的家族化、殖民化,葛庄村民选的村委会沦为"傀儡",而村民则沦为黑恶势力统治下的"难民"。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随时被廉价剥夺,人身安全随时遭遇不测。  相似文献   

16.
就精神蕴涵而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当中的"民本思想"里确实有着某种程度的"契约"意义。首先,民本思想隐含着"民众是天下主人"、"君主权力来自民众的授予"的意义。其次,民本思想隐含着君民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否信守"民本"是中国古代评价一切王朝及其君主的最高法则。再次,民本思想隐含着相关的惩罚机制:君主如果不履行君民之间的"契约",就会因失信天下而被民众抛弃。因为畏惧民众的实际力量能够将其"易位",君主亦不得不收敛锋芒、慎用手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在加拿大的华人移民数量庞大,情况也很复杂。老一代移民、中生代移民和新生代移民间(一般而言,可以把2008年以前,以技术移民为主体的一代,称作"中生代大陆移民";2008年以后,以"投资移民"为主体的一代,称为"新生代大陆移民"),存在类似国内不同年龄段的"代沟",而经济类移民和技术移民的差异也相当大。不同类型的中国移民,交际圈不同,生活方式各异,对当地社会、对故国,特别是对新生活的融入也不尽相同。本文就作为对华人移民国外生活观察的一个侧面吧。  相似文献   

18.
马伟  张春波 《长白学刊》2016,(6):102-109
近代东北社会秩序的考察实际是东北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东北人口和移民是东北亚关联国家实力消长的产物。关内移民、俄国移民、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是东北主要移民体。根据移民的持续性、规模、影响及国际政治、军事等因素,东北人口和移民存在"主流移民"和"非主流移民",据此大体可分为三阶段。1897-1930年俄国移民略有优势,1931-1945年日本移民则异军突起,但其规模、时间及影响都是阶段性的。关内移民由于特有的规模、时间等优势,虽时有反复,但主导了东北农业、县市及社会秩序的构建,深刻影响了东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要"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同舟共进》:中国经济崛起,有人认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十分相似。中国会否重蹈日本的覆辙?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中日合作共渡难关的空间何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东北社会秩序的考察实际是东北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东北人口和移民是东北亚关联国家实力消长的产物。关内移民、俄国移民、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是东北主要移民体。根据移民的持续性、规模、影响及国际政治、军事等因素,东北人口和移民存在"主流移民"和"非主流移民",据此大体可分为三阶段。1897-1930年俄国移民略有优势,1931-1945年日本移民则异军突起,但其规模、时间及影响都是阶段性的。关内移民由于特有的规模、时间等优势,虽时有反复,但主导了东北农业、县市及社会秩序的构建,深刻影响了东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