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列宁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观,提出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完整理论,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环节的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2.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旷日  相似文献   

3.
列宁学说的核心是宣告社会主义在一个落后国家的正式建立,十月革命为20世纪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型现代化的开端。列宁思想的重要特征是精明的策略性以及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结合,无论在革命还是在建设时期,列宁克服了"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对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影响。列宁学说不是狭隘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虽然它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但绝不是只适用于俄国。21世纪列宁学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所蕴含的方法论及其价值上。  相似文献   

4.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经典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一七年。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列宁彻底地揭露和批判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国家观,捍卫了并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把这一学说推进到新的顶峰。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7)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在长期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教义、普遍的方法,但必须尊重客观实际情况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际改革探索中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曲延春 《探索》2006,2(6):139-142
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彻底而严整的、正确的理论和纲领。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列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列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学习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功的解决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列宁民族理论。通过引入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发表关于列宁民族理论文章为研究基础,结合国内关于列宁民族理论的著作,分析和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6,(9)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俄国社会政治矛盾发展并激化的结果,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历史必然性。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利用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成功而伟大的创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列宁晚年从俄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战略构想和方针政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陈绍义 《奋斗》2014,(8):55-57
正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曾经为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所熟知,但这些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被认为失去现实性而束之高阁。《国家与革命》是一本什么书?书中阐述了哪些主要原理?它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这是当今共产党人应当了解和掌握的问题。一、指导世界进行伟大革命的里程碑式著作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集中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并以俄国革命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尤其是发展了无产  相似文献   

11.
列宁说过,"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①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运用于俄国的具体实践,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中,创造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2.
<正>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宗教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宗教问题,科学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0世纪初,在俄国工人阶级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历史时刻,列宁的《社会主义和宗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工人阶级政党如何对待宗教?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和宗教的关系?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结合俄国革命实际,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原则。但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基本上贯彻了这些原则,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  相似文献   

14.
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对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贡献?郭铎逢列宁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是一篇重要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列宁在这一报告中,依据当时俄国革命的政治经济形势,提出和阐述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的思想和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根源,分析研判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态势,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错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指导,列宁创作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与战争》等著作,揭露了帝国主义垄断、腐朽的本质特征,剖析了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预测了帝国主义垂死的历史结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立场,形成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当前,“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帝国主义侵略与扩张的本性没有改变,以垄断为特征的金融帝国主义对世界实行全面统治。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依然是正确认识当代国际关系变化趋势的重要分析工具,对于开展中国特色新型外交与国际合作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洲、亚洲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社会主义不再只是理论与纲领上的论证和设计,而是现实生活中在多国同时实践的崭新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如此众多的人口中和如此广阔的土地上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历史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从十月革命至今8…  相似文献   

17.
列宁的实践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本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列宁实践观的几个角度来展开,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出发,围绕列宁所处的时代及其主要著作,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理论等,从中我们得出的启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观点、原则和原理,我们要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要把它放到人的主体活动之中去理解。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谭丁 《前线》2016,(9):48-51
正《论我国革命》是列宁1923年1月在病中口授的一篇短文,是对俄国的孟什维克维尼克·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苏汉诺夫在他所撰写的《革命札记》中错误地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等,从而以此否认俄国革命。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殊性,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政治前提、经济前提、文化前提的辩证关系,有力地批判了  相似文献   

19.
正《怎么办?》是列宁于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创作、1902年3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出版的一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是《从何着手?》文章的升华版。列宁为何要在已有文章的基础上加以升华、意义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作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比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晚,但到了20世纪初,也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的前夜。当时,俄国社会各种矛盾斗争激烈,特别是人  相似文献   

20.
深入研究知识分子问题,逐步形成富有俄国历史文化特色的知识分子观,是列宁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艰巨课题。列宁知识分子观不仅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奠定马克思主义文化主旋律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以及提升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提供了有益参照。从知识分子劳动方式与阶级属性的特殊性出发,列宁科学阐释了代表不同阶级意志的知识分子是意识形态党性之争的自觉文化主体,在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角色二重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文化任务,同时也是一个自觉自为和主动作为的过程,需要采取慎重、灵活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