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文坛旁观录     
文坛旁观录吴中杰(四)文艺尚独创,文艺家应克服从众心理,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陈寅恪为王国维所撰的纪念碑铭中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学术如此,文艺亦...  相似文献   

2.
金强 《各界》2013,(4):72-7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就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  相似文献   

3.
人生三境说     
王国维有人生三境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孔子也有人生三境说:“少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年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相似文献   

4.
学与官     
桃源  力扬 《瞭望》2005,(35)
“学而优则仕”,此为中国封建文官制度之通则。但时移世易,若仍死守这一教条而擢拔官员,则有可能不仅无益,反倒有害。报载,有的学者因治学优秀而致官后,无暇专务学问,反而是在学术上全力压制异己,内行整内行,俨然学伐学霸;在学术经费上“多吃多  相似文献   

5.
正王国维语粹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人物简介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海宁,字静安,晚号观堂,中国近代学术的开拓者,20世纪独步史坛的巨擘。举凡甲骨金文、钟鼎彝器、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流沙坠简、敦煌写经、西北史地、宋元戏曲、版本目录、典籍  相似文献   

6.
暄斋 《瞭望》1996,(50)
全国解放后,各出版社经过多次改组、分化、合并后,已经各有专业,在出版图书的品种上大致有了分工。以出版古籍来说,最负盛名的当是中华书局。往年。我对中华校点的书,买时比较放心,因为相信“业有专攻”,经过古籍整理专家之手印出来的书,总可以避免若干讹误。事实也确是如此。我已有两部《三国志》,一为清武英殿刻本,一为石印本。七八年前在书肆见到中华书局重印陈乃乾先生校点的排印本,我又买了一部。陈乃乾先生是著名的版本学家,辑印过《经典集林》、《清代学术丛书》、《古佚小说丛刊》、《曲苑》和王国维的《观堂遗墨》等书。经他校点的《三国志》,由于利用了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卢弼《三国志集解》等专著的成果,纠正了前人不少失误,确实是可以被视为“定本”的。 去年翻读这部《三国志》,偶尔也发现了几处误字,如《魏书》卷十九曹彰传“临难不顾,为士卒先,尝必行,罚必信”,其中“尝必行”当是“赏必行”之误。卷二十八毋丘俭传中,“毋”有时误作“母”。《蜀书》卷七庞统传中“陆勣”应作“陆绩”。《吴书》卷一孙坚传的  相似文献   

7.
当领导应该,也必须多做好 事。但做好事也有原则问题、 分寸问题、方法问题,怎样把好事做好,我以为需要掌握以下“心诀”:一、要处理好做大好事与小好事的关系。群众利益无小事,此话固然不错,但实际上好事还是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从前,溱洧河上无桥,百姓靠淌水过河,郑国有个官员叫子产的看到后,就派人用他坐的车送百姓过河,应该说子产能做到这一点很不易,可孟子却批评他“惠而不知为政”,认为如果他能利用自己为官的身份在河上修座便桥,岂不更有利,“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当领导的做好事,关键是把…  相似文献   

8.
陆遐 《瞭望》1998,(25)
编辑不能打盹●陆遐老虎还可以有打盹儿的时候,编辑可不能打盹儿。编辑一打盹儿,错误就出现在版面上了。《望》周刊第17期“珍珠滩”中纪念王国维一文,将王国维诞生120周年误为逝世120周年,想是编辑打了盹儿,同期谈苏曼殊一文,将“尺八箫”误为“八尺箫”...  相似文献   

9.
1927年6月2日(农历5月初3),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附近的昆明湖,留下遗书一道。其中有言:“50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60多年来,关于王国维自沉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6种说法: “殉清说”。这是较早也是较普遍的说法,由清华校长曹云祥提出。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王国维的姻亲罗振玉均持此说。吴宓在王国维自沉当天的《雨僧日记》中写道:“王先生此次舍身,其为殉清室无疑。大节孤忠,与梁公巨川同一旨趣。”梁巨川是梁漱溟的  相似文献   

10.
翻开报刊杂志,每每可以看到“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提法.我认为,这提法是不科学的,还是提“不说空话、多干实事”较为准确、严密.一、“少说空话”与“不说空话”,二者从概念上来看,不是多少之分,而是有无之分.多与少只是数量界限,有与无就起了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薛涌 《瞭望》1990,(15)
一位学术大家的魅力,往往首先并不在于他的专业训练,而在于他为学的“气象”。“气象”小者,往往会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苦用他们的智力,或挖空心思,寻找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企图借方法之魔力,补其心智之不足。“气象”大者,则立意高远,行文质朴,从大处着眼,恰如其分地把握住问题。运思起来毫不费力,却充满了智慧和洞见。  相似文献   

12.
汤柄正 《各界》2013,(7):39-42
遗憾得很,一九三六年太炎先生逝世之际,国内外学术界的挽诗、挽联很多。而我当时正在苏州从先生受业,哲人云亡,竟没有写下诗、联以寄哀,同门师友多怪之。其实,我并无他意,只觉得,先生的学术造诣与革命的一生,决不是几旬挽诗,或一副挽联所能概括:先生对我的谆谆教导与扶掖奖许之厚谊,更决非语言所能表达。故与其言而无当,倒不如缄口“心丧”,更为得体。  相似文献   

13.
纪念王国维引起的思考沈祖安去年,王国维先生逝世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在他的故乡海宁硖石镇举行了两天的学术讨论会。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就王国维学术思想对几代人的贡献与影响,进行了广泛的论述。虽然这次着重在探讨他对中国戏曲研究的成就,但也涉及他在多种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广田 《瞭望》1991,(33)
在鲁迅先生心目中,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人杰是不多的。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猝遭暗杀,鲁迅怀着“无怖于死”的激情写了一首七绝《悼杨铨》,尊之为“健儿”,“为斯民”而哭之,可见鲁迅悲愤之深,也可见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憎恶之甚。 杨杏佛(1893—1933)名铨,江西清江人,早年求学于上海中国公学,后留学于美国纽约州绮色佳康奈尔大学学机械工  相似文献   

15.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16.
闲斋 《瞭望》1990,(23)
宋祁的《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当时就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被认为难得的佳句,传为美谈。宋祁是工部尚书,张先官都郎中。《渔隐丛话》中有一段说:“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甚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好就好在个“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妙就妙在个“弄”字,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但是,在文艺创作和评论上都颇有造诣的李渔(他的《闲情偶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艺术理论著作),却偏偏不买这个帐:“有蜚声千载上下而不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界的“国家队”——拥有9万之众、近150个研究所和直属单位的中国科学院,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 中科院组建之初,50年代进院的小伙姑娘们,在不拘一格用人的气氛下被授予重任,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十年浩劫后,60年代进院的中年骨干,在老科学家的支持下,又很快走上前台,成为现在院、所挑大梁的学术带头人。现在,这批学术带头人,到90年代中后期,又将“同步”退休,而后继者又甚寥寥,因此,从80年代进院的新人中加速  相似文献   

18.
程刚 《理论导刊》2006,(12):46-47
现代新儒家是中国现代哲学重要的一派,其中西文化观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论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为代表,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第二类以冯友兰的“城乡家国说”为代表,强调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第三类以贺麟的“中西文化共进说”为代表,认为中西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有长短。  相似文献   

19.
齐夫 《民主》2006,(10):46-46
前不久,著名学者季羡林看了他的学生编辑的《此情尤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前言初稿后,很不高兴,坚决要求删去“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高帽”。他对编者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惟一的,文科是惟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惟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  相似文献   

20.
未必,未必     
韩羽 《瞭望》1989,(10)
成语“守株待兔”,谓不主动争取,坐享现成,而卒无所获之意。以时下观之,此言未必。试看“大锅”之中,无论职称、或是奖金,不乏守株而得兔者。萧衍曰:“专守株而待兔”,此盖专为后人预言欤? 又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言亦未必。有米何待巧妇?笨妇亦可炊之。无米成炊方显巧妇之巧。时下有比巧妇更巧者,试看“官倒”,妙手空空,倒来倒去,何止无米成炊,更腰缠万贯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