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晏建怀 《党政论坛》2011,(22):50-51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白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丰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丰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的文章交给主考官。  相似文献   

2.
晏建怀 《党政论坛》2011,(11):50-51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自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主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主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  相似文献   

3.
“黄世仁”与“杨白劳”错位的思考本刊记者方进玉,李迪斌撇开高利贷不说,市场经济天经地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欠债还钱,可记者追访讨债人时,却发现“黄世仁”与“杨白劳”发生了错位:债权人小心翼翼、不敢声张,甚至拒绝记者采访;欠债者却颇不在乎、几乎没把债权人...  相似文献   

4.
牧惠 《瞭望》1988,(47)
少年时代得天独厚,“读书无禁区”,既读马克思、恩格斯、布哈林,也读“性博士”张竞生。动机是好奇,年龄实在太幼,马克思读不懂,张竞生倒是知道他讲的什么。此人那么露骨地谈到性,既然许多名人也说他不好,肯定坏透了。一直这样认为。最近读到为他辩护的文章,才知道冤枉了好人。他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主张节育优生,是受霭理斯的影响,希望国人有健康的性生活,并不是坏事。  相似文献   

5.
徐超 《党政论坛》2009,(23):56-56
北宋时期,中国出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文人苏东坡,真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写的诗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被天下文人称为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连他的政敌王安石读苏东坡书,也竞拍案称奇;欧阳修吟苏东坡诗后自言自语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相似文献   

6.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再结粤港情谊李迪斌江水倒流恩波远泽一座罗湖桥把香港和深圳隔成了两个世界。一条“生命线”却又把这两座城市紧密相连。这就是为香港提供“生命之水”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今年3月,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建成,再次提高了对港供水能力。这...  相似文献   

7.
黎安 《各界》2013,(4):1-1
朱家骅(1893—1963)是位奇人,奇就奇在他拥有常人少有的复杂人生。读张昌华先生《一言难尽朱家骅》一文,大抵可以概览朱家骅亦官亦儒的多彩人生。他是“反革命”,曾担任国民党中统“头子”,被中共列为国民党战犯,位列第二十。他亦曾“革命”,民国初年带领“中国敢死团”响应辛亥革命,声援“五卅”惨案后的北京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8.
读《顾准日记》●宋庆森关于顾准,有这样的评论: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10年。“只因为他的思想变成了铅字”...  相似文献   

9.
一位朋友在一个比较贫困的乡镇当书记。日前,他对我说,和他同样都是乡镇书记的富裕地方的同事,都用公款报考了北京某大学的在职研究生班。而他由于乡财政十分紧张,实在拿不出这数万元的“读研费”,只能望洋兴叹。否则,二年过后,他也可以在各种表格学历一栏中大大方方地填上“研究生”,说不定靠这公款换来的研究生学历,过几年就可弄个县长当当。 按说,在职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读研究生,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本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读研究生不是花自己的钱,而是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花费公款,读研究生,作为日后加官晋级的…  相似文献   

10.
罗日荣 《党政论坛》2013,(22):30-30
曾国藩是晚清末年的“中兴四大名臣”,他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曾国藩读了一辈子书,在读书上是非常有心得的。在曾国藩的家书中,  相似文献   

11.
周瑞金 《党政论坛》2014,(22):10-11
1991年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党内外反响强烈。文章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说这是“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开放春风”。每逢文章发表,都会有不少读者打电话到报社询问文章作者是谁,并纷纷表示读了这些文章很有启发,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打开思路,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2.
王树人 《党政论坛》2008,(14):50-51
毛泽东曾有“毛奇”的雅号。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就送给他一个雅号叫“毛奇”。其实,“毛奇”是德国一位富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将军的名字,同学们给他取了这个语意双关的雅号,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已志向非凡,才华超群。  相似文献   

13.
读传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哪怕是坏蛋的传记也不例外。最近读了当年大汉奸陈公博的传记,就有了一点有趣的发现,那就是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铁了心想当汉奸。他不但顾虑重重,还劝汪精卫暂时不要与日本人来往。汪精卫与日本人勾结他并不赞成,发“艳电”向日本示好更不赞成,但又说服不了汪精卫,因为汪精卫地位比他高,资历比他老。到香港以后,他以侍奉老母为名,隐居起来,闭门不出。他早年丧父,母亲多年守寡,现在尽孝,谁也说不出什么。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读《红楼梦》都想读明白,但有一位红学大师曾说过他的体会:“这部书越读越糊涂.”而另一位红学大师说:“这部书应越读越明白才对,怎么能说越读越糊涂呢?”对此该如何解释?笔者发表点个人拙见. 作者有意不让读者读明白.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就说:“故将真事隐去.”第七十八回中说:“太平不易之年,蓉桂竟芳之月……”作者说了一通,仍是“假语村言”,让你不知他写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发生的地点.而对下列问题也是糊涂不清.  相似文献   

15.
读了《梅兰芳与二十世纪》,对徐城北有新的认识。最初读徐城北的文章,看文字功力和文章内涵,又加上那“品戏斋主人”的雅号,以为他是品了半个多世纪戏的老夫子。及至见面,竟然年轻得让人吃惊。后来始知他是40年代著名女记者彭子冈的公子,其父徐盈又是当年新闻界的积学之士,实是家学渊源。  相似文献   

16.
阅读的重量     
铁凝 《学理论》2008,(5):85-87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虽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相似文献   

17.
干部上学岂可让人代读编辑同志:最近一位在某省党校任副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在职研究生班,学员多数是县处级干部。按要求,每月应来校上四天课,可实际上有些人一年难见几次面。那些“官学生”派个机关干部来听课,回去后“在读”干部看记录。这种“代读...  相似文献   

18.
改一改文风     
施平 《瞭望》2003,(Z1)
“文如其入”。读一个人的文章大致可以知道他是 怎样一个人。 一个政党也一样,读它的纲领、言论,可以大致知道这个政党的形象。所以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要把“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并列,称之为“整顿三风”。他在列数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今天的时代与当年自然不同,但是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就必须有一种生动活泼、新鲜有力、与时俱进的文风。  相似文献   

19.
素罗衣 《各界》2011,(4):96-96
我喜欢有趣之人,也喜欢读有趣之文,偶尔逛进方英文博客,就被吸引了,只读博客不过瘾,又百度搜索他,希望看到更多内容,于是搜出另一个窝——“方英文后宫”,  相似文献   

20.
张嵚 《各界》2010,(1):48-51
王越,字世昌,河南人,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出生在河南浚县钜桥镇冈坡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出身贫农,吃穿住行都跟人家没得比,但是,他却有着过人的天赋。《明史》说他“相貌奇伟”,标准的美男子。而且读书好,过目不忘,业余还爱好读各类兵书。射箭也准,《罪惟录》里说他“多力善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