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契约精神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而必然呈现的一种以实现人类基本价值为依归,包含平等、自由和人权等一系列价值命题的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类理性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在公共行政领域存在契约精神的缺失,因此,把契约精神当作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来加以倡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村庄样态相比,未来乡村不仅主体更加多元,而且尤其强调主体间的合作与包容。这对乡村公共精神的重塑提出迫切要求。浙江省诸暨市枫江村从“信访大村”到未来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公共精神重塑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党建统领,坚持党员带头、价值支撑和愿景引领;二是制度保障,加强村干部监管制度建设,同时建立完善村民权益保护制度;三是空间孕育,建好用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四是市场促发,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共享村庄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发展中求振兴,在振兴中促科学发展,首先要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和引导全东北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本领;引导人们学习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牢固树立起靠改革开放、市场机制、协作意识、科学发展、自力更生精神、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法治的必然表现是程序意义的法律生活,而法律程序可以分为正当程序、适当程序、不义程序、流氓程序等.只有渗透了正当精神的正当程序才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现代法治.渗透了人类正当精神的正当程序必须是“程序正义”和“程序适当”一体之程序.我们应当提高程序法治意识,养程序正当之精神,自觉走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作为群体生活的动物,规范是其交往行为之必须。但规范并非必然是人们有意安排的结果,反之,实践中其往往是人们在交往行为的过程中自然长成的。自然长成不是说这种规范没有凝结人类的智虑,事实上,只要是能够在一定社群中流传久远、行之有效的规范,就一定凝结了社群全体成员的智虑。自然长成也并不是说这样的规范只适合于传统社会、简单社会、封闭社会或者所谓小型社会。是否传统、简单、封闭或者小型,乃是一个和人们整体的认知能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作为生态城市的灵魂,是对传统发展观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文化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岛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培育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彻底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才能为青岛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必要前提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大起大落。经过深刻反思,人们意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现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面的“社会化”。私有制借助科学手段,创造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难以容纳的巨大社会生产力,对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危害。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具有同构性,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迈向现代社会主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物质、精神三种生产的均衡发展。信息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对自由、理想、完美、永恒的渴求,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之奋斗不息,这一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渴求,似乎离人越来越远。面对人的悲剧命运的被动存在,是勇气和希望给了人以超越的精神。艺术总是时时不忘将勇气和希望带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把人类的所有渴求都展现在了它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9.
所谓生态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空间里森林植被等物种群落的合理构成。由于它们的这种构成,使水土得到保持,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条件。 在一个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环境下,人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必然受到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为人所制定,法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精神。我们在解读法律时,既可以从中读出熠熠生辉的理性主义光芒,也可以读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社会的人文发展历程。法律并不是一套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规则组合物,相反,它们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历史的一系列偶然或者必然的选择中,为人类以规则为基石,向前探索并时时修正前进的方向。节录到本专栏的四篇关于物权法领域的论文,虽然文风和探讨对象各不相同,但却体现出了一脉相承的物权法传统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物权法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历史传统和人民的生活习俗,本质上反…  相似文献   

11.
生态需要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人类生态需要遭受严重威胁,影响人类的生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大空间提高和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韦岚 《工会论坛》2008,14(3):75-76
理性化是人类以其理性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加以征服并控制的种种努力。随着20世纪人类对理性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在政治学领域中对理性的思考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党政领导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在遵循理性规则的制度框架下,通过选拔具有理性精神的考核主体队伍,设定符合理性原则的考核指标,推行体现公正宗旨的考核程序,无疑对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期货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经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但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原因在于人们观念上的偏差、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法规不健全。我们要把握好期货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服务于人的包装设计必然要涉及到人文思想。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代包装必然要涉及到的问题。当代包装应找准科学与人文的切合点,创造一个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双重需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人与建筑结缘始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氏族群,从那时起,人类就在日积月累地为自己打造生存空间。七千年后,仍有一颗真诚深邃的心灵在诉说人不懂建筑真质的悲哀,这便是《表述空间———关于建筑的诸种话题》一书的作者刘元举先生。本书以多角度多维度切入建筑,其中关于建筑与文化历史、与精神心灵、与空间城市的话语观点于叙述间浸润着精华,掩卷让人生出诸多感叹。依刘元举的本意,他是要表述一种观念,是希望人们理解懂得建筑,希望人们在心底为建筑留方神圣纯净,不因日常的繁琐切近而忽略身边最实实在在的空间:建筑。作者从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的具体生存境遇出发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探求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作为精神存在物,在满足生存需要后,还要为精神需要而努力。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逐渐失去精神栖居的理想家园,孤独,冷漠,分离,焦灼,隔膜等,正在一步步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一屋俩婆孙》以平凡的温情故事,演绎了一部现代文明的寓言,凸显了现代物质文明与人类精神归宿这一深刻的矛盾,显示出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焦灼与期待。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人类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传统道德带来一定冲击,信息伦理应运而生。保护人们信息安全,并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如尊重隐私权,保守国家机密;尊重知识产权,保障精神成果等。同时从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和国际法律制度等方面积极探寻信息伦理的法制化路径,为信息伦理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才是可以操作的.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也需要一个客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因其主观性、不确定性和能动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充分认识实践在检验真理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复杂性,就成为正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经验教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实践观.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实践在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空间范围和不同的时间长度上必然表现出的巨大区别.努力避免可能发生的各种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利益是人的精神需求与其供给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对物财产价值的重视,传统民法忽视了对物所蕴含的精神利益的关注.物当中包含有精神利益,这是对人类认识史、特定情形进行考量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特定的物受到损害时,其权利主体应该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为了使这类损害赔偿更加便捷与明晰,同时为了防止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滥用,可以将负载有可赔偿性精神利益的物的类型区分为五类.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价值观是指社会中的人对他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取向,它是人们行为的方向和动力。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方式和经济利益的支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会引起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造成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至上与独立人格意识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在观念上表现为注重社会人格,而忽视个体人格的特点,人不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体的分子或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