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存凯  马征 《理论导刊》2005,(12):94-96
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争表现在三个方面反思80年代并重新审视近现代以来的文化传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新评估.在这场论争中,文化保守主义表现出五个方面的思想特征理性反思和批判倾向;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人文道德关怀;审慎持中的变革原则;思想理论上的西方视点.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破"到"立"、从辩证否定到辩证肯定、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历史嬗变,内含实践与文化两个维度。在实践维度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从彼此决裂到相互融合、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转化、从形式借鉴到内容互通演变的逻辑必然;在文化维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两次转型,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实现"守"与"变"动态统一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向文化的复归,是意识形态在文明进程中的自我否定。在当代中国,对意识形态的文化复归作出积极的回应,应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这就要扎根于大众生活的沃土,反思传统,立足现实,培育具有新鲜的文化样貌、丰富的文化内涵、强大文化竞争力的意识形态文化,使其以文化的风格、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品质完善自身,征服人民,化解矛盾,引导文化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挤压和废弃,中华传统文化太保守、已经过时的声音时而响起。因此,如何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传承、变革和创新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至关重要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现代化特征突出地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上,中国文化现代化自鸦片战争直至五四运动,一直存在着贬斥传统文化,过于崇尚西方文化的心态.而牟宗三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客观冷静直面本质的心态,即文化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化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的核心和支撑作用,同时批判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在立足自身基础上开出创新的形态和内涵.牟宗三提出要从道德理性中"自我坎陷"出民主与科学的文化现代化形态,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但同时也因其"道德理性本位主义"的特点,使之理论呈现出局限性和不足.但无论是其理论的积极贡献,还是局限不足,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五)关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阶段 大致说来,可以把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称为古典民族精神,这一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民族精神从奠基、形成到最终确立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这一阶段形成。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民族精神,称为近代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不论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论争,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党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论争,人们基本的态度和观点大概不外乎三种:一是全盘继承;二是一概否定;三是批判地继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早年积极提倡西学,晚年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但梁启超前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倡导中西文化的"结婚",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也有传承,尤其提出了"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刻认识和总结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们有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并担负起"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使命的重要前提。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文化地位、文化旗帜、文化根脉、文化立场等基本方面初心不渝、不懈探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三是始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四是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1.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廓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工作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导和科学遵循。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文化源泉。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摇篮,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丰厚资源。在山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将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引领作用。山西省号召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以来,全省各市相继摸索尝试。临汾、运城两市经验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对改革是动力还是阻力?这是理论界争论已久的难题。有人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也有人持全盘肯定的态度。我认为这些都失之偏颇。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从中发掘其长处,使之起到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梦"思想宣传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疑惑、偏差甚至错误,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干扰。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破"到"立"、从辩证否定到辩证肯定、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历史嬗变,内含实践与文化两个维度。在实践维度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从彼此决裂到相互融合、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转化、从形式借鉴到内容互通演变的逻辑必然;在文化维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两次转型,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实现"守"与"变"动态统一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哲学领域,其辩证思维的发展所呈现的是一条曲折前行和螺旋演进的线路。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到"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提出;从对"合二而一"的批判,到"斗争哲学"的流行;从"系统辩证法"的建构,到"和谐辩证法"的出场,辩证思维在注定经过若干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行程之后,终于冲破形而上学的种种束缚而进入一个多维多样的辩证思维之境。总结和反思这一过程,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华和谐思维的智慧特色和辩证方法的本质特征,促进全民族思维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品级 《学理论》2011,(33):30-33
系统地考察1949年建国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并探讨了造成各个阶段不同特点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根源。中国的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的影响和国内政治的状况,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从部分开放到闭关自守再到开放,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反过来对国内政治和传统文化施加着强大的影响。对外开放的范围和程度必须予以反思,以防止民族文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传统文化观。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主要经历了萌发与探索、更新与曲折、反思与发展、升华与完善四个阶段。百年演进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履行好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高荆梅  蔡丹 《学理论》2013,(20):143-144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以及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认识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要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追求一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并及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再升华和再创新。  相似文献   

20.
张楠 《理论视野》2023,(6):64-69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的现代表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性、人文性、包容性等方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