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专业大户,指从事某种专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收益较高、向国家贡献较多的那些农户。他们从事的是个体私营经营,有的一家一户独立生产经营,有的几户联合生产经营。至1995年底,这种专业大户在淮阴市已占农村总户数的近10%,他们是淮阴农民奔小康的生力军,正受到淮阴人民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专业大户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专业大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生产力的第三次解放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指的是生产关系及其形式通过变革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淮阴农村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历三次这样的解放。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这一次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在私有制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特色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一)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三个方面的重要突破:第一,我们的改革事业有了新的重要进展。我的改革走的是农村到城市的发展道路。改革的重心先是农村开展,主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这次伟大的改革浪潮是在农村兴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经济的十年改革,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从事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个体家庭经济的热情。两年前,淮阴市党和政府为寻求200万农户致富的道路,在坚持农村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条件下,作出了大力发展家庭经济的重大决策。今天,在淮阴大地上,几百万农民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家庭工、商、建、运、服等生产经营活动。家庭经济的发展已经给经济落后的淮阴农村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带来了振兴和富裕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这里有黄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肯定了农村改革20年的光辉成就,指出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的成就,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为全国各行各业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来,改革浪潮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逐渐掀起。进入80年代后,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推动着城市汇入这股时代的巨流。在农村,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高速发展。短短几年间,我国粮、棉、油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彻底改观。农村经济正在向商品化迈进。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6.
当前改革的浪潮冲击着农民们的思想观念,他们对自己的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有了新的选择和更高的要求,经多方问卷调查、座谈结果表明在农村中有六种类型的党支部书记最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农村改革则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和基石。周年农村改革过程的重要标志是197pel987年间党中央一系列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这些文件高屋建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又回到群众中去,正确指导了当时的农村改革,回答了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997年末,一批R期从事农村工作的老同志聚在一起,从决策历程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农村20年改革的过程。认为有必要把自己作为参与者和知情者所了解到的中央和地方有关农村改革的决策过程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首先是从安徽兴起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江淮大地上已经出现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凤阳农民首创大包干,使安徽更加引起国人注目。八十年代初,大包子风靡全国,农村改革的浪潮席卷整个神州。安徽作为中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发祥地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首先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是以建立和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标志的。在这场改革中,安徽在全国率先起步,而肥西县则是实行包产到户的发祥地之一,和风阳县一道在全省率先打破“左”的精神枷锁,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中国农村改革20年来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农村改革现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思路。作者认为,从土地承包过渡到土地租赁只是一步之遥,官方将土地承包期由15年延长至接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政策,有利于承包制向租赁制过渡。  相似文献   

11.
在20多年中国改革的浪潮中,史玉柱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1989年,以4000元借债起家,短短5年位居福布斯"大陆富豪排行榜"  相似文献   

12.
浙江余姚市的小路下村曾经是一个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渔村,然而在我国改革开发的浪潮中,该村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进行了成功的转型.小路下村民营经济推动农村致富的成功实践对我国发展民营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把20多年农村改革发展历程概括为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第三步,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①以农业税的取消为标志,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综合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以改革为其鲜明特征的时代,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大潮涌动奔流的中国。在中国20年来的改革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莫过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萌发、建立和不断发展。在建立、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5.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出五个关于农村改革的中央1号文件。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五个1号文件,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巩固和发展了农村改革的成果,促使中国农村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由此启动了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巨轮破浪前进,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回首20多年前中国改革起步阶段的艰辛探索,我们深深感到,中央五个1号文件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将永远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16.
杜润生,我国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曾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1978年始,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后兼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是公认深刻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近期,《学习月刊》杂志社特约记者姚监复在北京采访了已经90高龄的杜老,以下便是访谈全文,其中不乏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17.
社保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相伴而展开的,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屈指算来已近20年。回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年历程,我们取得了很大进展,也积累了不少问题。深入剖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败得失,重新调整和修正改革的“坐标”.是保证社会保障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共服务改革浪潮,英国首先进行了民营化改革,成为这场改革运动的先导。文章通过介绍英国公共服务民营化战略的历史背景和改革实践,分析其积极意义与存在问题,这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公共服务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人的大省,现有农村劳动力2800万,其中农林牧渔劳动力1600万,占57.14%,乡镇企业职工近700万,占25%,其它劳动力500万。在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从8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了一个全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阶段。这种变革的轨迹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的人数所占比重的逐步下降,从1978年农村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仅有361万人到1995年的1231.1万人。其中,进城务工经商、搞建筑、跑运输的农村劳动力有近400万,另外,还吸纳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省份至少150万到200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度按30%计,有930万,苏南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乡镇企业所吸收。苏北地区仍有近600万的剩余劳动力。在城乡比较利益面前,这些剩余劳动力随时会涌入进城的民工大军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国有企业效益下降、城市贫困人口增加以及城市消费渐趋饱和、而新一轮消费浪潮还没形成的前提下,把目光移向占总人口80%的农村不失为我们的明智之策。虽说因为农村第一轮的改革潜力基本释放完毕,农村经济发展渐趋缓慢,城乡人民收人差距不断扩大。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乡镇企业二次改革的深人以及个私企业的发展,这几年浙江省农村经济总量还是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199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0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人3684.22元,在全国各省市居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