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艳玲 《法制博览》2015,(2):129-130
国际航空法中关于旅客在航空事故中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尤其纯粹的精神损害赔偿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分析了《华沙公约》第17条的涵义,列举了相关实践。1999年通过的《蒙特利尔公约》并没有解决这一难题,精神损害可能与身体损害一样对受害者产生严重影响,医学发展已经能够证明精神损害实际上是一种身体损害,对精神损害尤其是纯粹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是国际航空私法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刘洋 《工会博览》2010,(5):236-236
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现代社会对公民人身权受到损害的一项重要救济方法,它对保护公民的人格利益,提高我国人权的保护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构成要件、赔偿范围及界限做出分析探讨,以期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做出指导作用,从而更好的保护精神损害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恭苑 《法制博览》2013,(11):296
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量化研究不仅是国家立法科学性的必然要求,还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法律的制定重视法学概念与价值观念,而对法律的量化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不利于实现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科学性。尤其是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的缺失,极易造成司法的随意性。本文拟从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的必要性和原则出发,探讨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标准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主流的学者反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逐渐站不住脚。综合比较国内外的立法和实务,违约损害赔偿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实践表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并不会抑制交易,相反可以促进合同的完成。如今,在旅游,医疗,美容,婚庆典礼,运输等服务性合同中可以见到支持违约精神损害的例证。笔者对现有的支持违约精神损害的立法和案例进行简单的归类。  相似文献   

5.
目前,刑事案件被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越来越多,法院在审理中对是否给予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左浩文 《法制博览》2013,(3):153+152
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纳入其中,然而对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问题却缺乏相对细化的规定,这将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困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刑事赔偿案件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标准、量化标准等内容作出规定,以推动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人民法院尚不支持被害人针对犯罪行为所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但在刑事领域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对顺应人权保障潮流、维护法律体系统一、贯彻我国刑罚目的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笔者在论证其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浅见,以期对该领域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薇 《法制博览》2014,(1):240+239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位导致了国家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公民人格尊严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新的《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是对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全面保护,然而本文就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赔偿的必要性,赔偿金的扩大适用,以及赔偿标准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201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修正案》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较之1995年的《国家赔偿法》,新法有了较大的改动,其中,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之中可谓是一大点亮所在,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法的日臻完善,也是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作为一项新兴内容,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本文立足于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性,对国家赔偿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完善国家赔偿中有关精神赔偿的规定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行司法解释中不允许刑事案件受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引起了我国法学界的极大争议。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是两种并行不悖的责任,为了彰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协调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的冲突,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应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