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现代心理学认为,任何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必源于其内在结构。犯罪心理结构学说就是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探索个体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的理论。它主张构成犯罪心理的诸要素不是孤立地、匀衡地发挥作用,而是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完整的结构功能统一体。研究个体犯罪心理的微观机制,就是要探索这一结构功能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个体犯罪的作用和影响。 一 要正确认识犯罪心理结构概念,必须特别重视和强调犯罪心理结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的重要意义。所谓犯罪心理的主体性,是指任何犯罪心理结构的产生,都是针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都是与犯罪人特定人格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犯罪心理结构的情景性,是指任何犯罪心理结构的发生,都是以一定的外部具体环境为基础的,犯罪心理结构必然是与某一特定的具体时空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保持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离异家庭环境导向及对其子女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其子女犯罪心理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异家庭环境那里向不良,直接引起犯罪的低龄化。家庭变异阶段的几个时期会对未成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反映,而单亲家庭的消极因素,父母再婚家庭环境的弊端及未成年子女离家出走后的不良交往,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演变与形成的原因。但是,相同的刺激情境下引起的反应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个体的心理、意识在能否表成犯罪心理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本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因素影响外,其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不良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走向犯罪的内在原因,了解特征和掌握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和不良人格特征及矫治的内容方法,对我们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寓教于审,教育、感化、挽救少年犯有很大的帮助和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少年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少年犯罪心理矫治,就是对已形成犯罪动机和犯罪意识的个体,或已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少年,通过深入分析和诊断他们犯罪心理原因和特征,确定矫治改造方案,纠正和消除犯罪动机,矫正其特有的人格障碍和缺陷,从而使…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犯罪心理的研究中.对犯罪心理的概念解释各说不一,莫衷一是.仅就十年来出版的各种教材、专著中,给犯罪心理就下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有的说:“犯罪心理一般指任何故意犯罪的心理”;也有的说:“犯罪心理是指那些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心理因素的各种组合形态,也就是支配各种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还有的说:“所谓犯罪心理,则是社会上消极的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等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有位高锋先生自呜用120个字给犯罪心理下了一个凝炼、浓重、明了的定义,下成为:“犯罪心理是个体(注意:这里仅用‘个体’,就将有犯罪行为和无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都包括进去了)将某种或某些非分的欲求,通过特定的负向意识论证,不断(不断包含  相似文献   

5.
(一)变态心理及变态心理犯罪的概念 变态心理又称病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属于一种精神障碍,或称为心理障碍。广义的变态心理,包括精神病在内;狭义的变态心理,专指病态人格。这里我们运用狭义的概念。变态心理犯罪就是指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行为。 (二)变态心理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变态心理犯罪预防是犯罪心理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心理预防的核心是大力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公民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孤立的,它既依赖于公民的自我修养来不断完善人格,又依赖于社会环境条件的优化和人际关系的协调。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优化社会环境,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公民心理素质的提高,消除犯罪和犯罪人心理形成的各种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养(以下简称劳教)是我国对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进行强制性教育矫治的法律措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经常违反法律、破坏社会治安,其违法行为有的尚不构成犯罪,有的构成轻微犯罪,但其不良心理结构绝不亚于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行为惯性,如不及时采取适当的管教及补救性管束措施,会对社会构成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诸如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心理需求、情绪、压力、生活适应、智力等因素,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形。健康的身体以及愉快的生活,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抑郁性、焦虑、自卑、不安、自制力、攻击性等人格特质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增大;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低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情绪稳定性低、自我控制力差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个体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各因素的核心,其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并与未成年人的个体因素发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总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表现为一种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向,依存于犯罪行为,因此不具有稳定性;犯罪心理不同于犯罪人心理,后者主要体现为区别于守法者的心理特征,亦称犯罪倾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魏子龙 《法制博览》2015,(8):131-132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即是交叉学科,又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项侦查技术。本文主要从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做简要概述,以求大体展现现阶段我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犯罪防控视角的犯罪心理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犯罪防控取决于对防控对象的准确认识和辨别。对于犯罪人及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识别可为犯罪防控提供具体的策略。具有人格危险性的犯罪人因其重复犯罪,故应该成为重点防控对象,可通过司法手段进行防控。而具有危险心结的人往往会发生令人意外或突然的严重犯罪,刑事司法手段对这类人的防控明显无力,只有从社会角度化解这类人的心理危机才是有效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