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泛娱乐主义思潮是一种极具隐蔽性与危害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自产生以来便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批判。批判范式历经由“批判”到“引领”再到“治理”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源于: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复杂性、综合性的内在要求,解决单一批判范式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乏力的客观需要,以及构建泛娱乐主义思潮系统性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分析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范式转换的历史演进脉络与内在动力,可得出以下经验启示:重视“谱系”问题研究,深化泛娱乐主义思潮学理批判;实时监测,加强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综合借鉴,加速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向“治理”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2.
"批判理论"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来观照"批判理论",揭示出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重继承关系——主体批判思想、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及人类解放旨趣。这种观照既有助于理清"批判理论"的理论定位,反过来又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一个复杂的理论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在总体上表现为从"精神污染"到思想资源的转变。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唤人性、弘扬人道主义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在主体性转向和异化批判的范式下研究这一理论;世纪之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变得多元与精专,并展现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合流的趋势。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也大致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着后现代,萨特就是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两次研究范式转型。一是,从"以苏解马"的"一元标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二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到边界"日益模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种转型造成了诸多理论难题。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造成了三种趋向: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论当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理论思维的前提这一"新教条"的趋向、彻底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从而存在以清空原有理论基础的学术方式让西方马克思主义全面占领的趋向以及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毫无质性的"千面马克思"的学术趣味问题。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意义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构想",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历来有两种基本的范式:一种是以"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真理)为导向,另一种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第一种范式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主线。在第二种范式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人们从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广阔空间。本刊发表的4篇论文,围绕"问题与方法"这个专  相似文献   

6.
李月玲  王秀阁 《理论导刊》2012,(8):42-43,4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及外部环境不断变迁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二者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经历了从"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转换,尽管是为了克服与之对应的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而受到不同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研究范式,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扬弃"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利弊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要素、整体维度、基本层面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逻辑来看,都必须在中共党史视域中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在中共党史的视域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需要着力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本、方法、范式、话语体系及重要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社会"研究思潮对于中国乡村研究的渗透发轫于乡村研究的两大课题: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以及基层治理。其理论预设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是"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另一种是"社会中的国家"。"国家—社会"分析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国内某些传统学科的研究范式,对于中国乡村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其局限也非常明显,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反思并超越。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差异性社会状态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三个范式的转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范式由以往权威主体转向人民大众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范式由以往宏大叙事转向现实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场域范式由以往主观灌输场域转向客观现实生活场域。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有着重大关联。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应在理论层面,科学把握意识形态与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价值层面,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影响力;在话语层面,坚决批判分析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在标准层面,牢固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文化引领:以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劳动模范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劳动英雄",劳模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阶级品格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劳动模范、劳模运动和劳模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拓展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视野、学术范式、话语体系,在历史形态、政治形态、价值形态、学科形态等多个研究领域实现了理论上的新突破、知识上的新发现、学术上的新成就.在政治力量与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下,劳模精神研究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逐步成为一门"显学",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清理了理论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倾向,将已有的研究概括为经验实证主义、先验道德主义、浪漫主义、法权主义和批判建构主义等五种基本范式,并简要勾勒了每一种范式的内在学术理路;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视角,强调在全面世俗化的历史进程中,将自然界"功利化"和简单对象化,凸显自然界的"有用性",从而形成对立、对抗性的思维逻辑,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成为人类必须直面的"全球性问题"。文章提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几种主要范式,各自有其价值原则和合法性,但是,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将之置于马克思批判、解放的整体理论逻辑中来加以审视,才能探寻其谜底和终极之因。而马克思则强调正是居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动机所固有的单纯的外在"对象化"逻辑,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对立、异化状态的自身无解,为此,马克思提出必须以承载更为优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共产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可从根本上解构"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峙性,从而促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始人,但他们无疑是意识形态现代话语的开创者。虽然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出现了变化,但他们基本上是将意识形态作为观念来展开他们的话语的。在他们之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谱系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谱系,没有人超越这种研究范式。直到阿尔都塞,他经由葛兰西实现了意识形态研究范式的转变,即将意识形态的理解由人的思想观念转向了社会结构和实践结构等物质性的存在。本文虽然不赞同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作为物质性存在的思想,但认为这种研究范式暴露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框架性问题,同时,在意识形态的研究域及其微观运行机制方面也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6)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硬核即社会哲学范式是不能改变的,人学范式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硬核"的新"保护带",因为它契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需要与满足需要正是范式转换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必须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能力为基础。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的路径,要从思想、理论和实践三个视域展开。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学的范式之争,不仅是事关公共行政学身份危机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共行政学历史思辨中看似不言自明实则言之未明的关键问题。破解该问题的认知迷雾,迫切需要我们从范式概念的源头领悟中构建"学术共识"与"学科规范"的认知逻辑,从存在论、转换论与场景论的形式之争回到公共行政的事实本体,在本体视角解析中寻找破解范式之争的密码。并且需要以反思性、主体性、科学性的态度找到范式建构的传统基因与历史依据,从提出真问题、供给真概念、构建协同式学术生态与强化实践性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建构公共行政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4)
话语转换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实现话语转换,即把学术话语转换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富有亲和力的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生中实现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注重调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的弱化,阻碍了基于调查研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证范式建构。学术共同体需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传统,回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的问题与挑战,以调查研究助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推动基于调查研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证范式的建构。因此,建构基于调查研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证范式,既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诉求,同时也将有助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进行批判性解构,一方面又试图从当代问题出发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最新成果来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图景。这突出表现在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之中:它全面质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并消解其主体承担者的本体论规定,同时它又坚定地捍卫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力图以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念来延续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批判精神。后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界定为“多元激进民主”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描述为霸权结合实践。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社会主义事业不再是由普遍主体宰制的特定的阶级政治,而是以等同逻辑为链条的对抗性民主话语的不断阐发与建构。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性"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核心议题的背景下,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进路与理论逻辑转换中提炼出公共性范式变革的维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马克思在公共性基本范式上的变革包括:在公共性内涵上,实现从理性公共性、自然公共性到社会公共性的转换;在公共性历程上,实现从思辨历程到现实历程的转换;在公共性载体上,实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换;在公共性动力上,实现从神学动力、理性动力、自然动力到生产动力的转换;在公共性标准上,实现从抽象标准到现实标准的转换。深刻把握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对于新时代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公共性建设来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