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速度加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相互适应"问题日渐突出,社会信任与个体的道德诚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话题。人们长久以来普遍相信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道德进步的观念受到怀疑,似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空虚相携而来,经济增长的加快与社会信任及道德诚信的衰落相互交织。如何从理论上梳理、认知、评判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对中国传统诚信价值观的继承。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诚信"不仅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也是社会交往和国家治理的价值规范,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同样也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任何一个层面缺失诚信,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而也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规范。传统诚信文化的丰厚资源,也为倡导国家诚信、社会诚信以及个人诚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尽管公权力和民间社会在两岸治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功能,但两岸关系仍停留于不完全治理结构阶段。这种不完全治理的原因在于政治精英主义主导两岸治理、两岸人民参与治理的两个"极端"倾向以及跨域治理中公权力与民间社会的不信任与失衡。要实现两岸合理治理结构,需要树立"主权在民"治理理念,积累社会资本,发挥民间社会治理的效用以及建立公权力与民间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腐败中,"权钱色"交易是共性,其中"公权力"是腐败滋生的中心要素。公权力腐败和异化主要表现在特权、专权、滥权、霸权、越权等方面。随着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腐败也推陈出新,如"双面、两手"干部,集体腐败和联手腐败,特权腐败隐性化和扩大化,公权力与资本联姻等。针对公权力腐败特征和发展趋势,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障公权力阳光运行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保证公权力阳光运行,关键在于把握好"用好公权力、借重公约力、提升公信力"三个环节。其中,用好公权力是基础:要明确职权,依法行政,保障民权;借重公约力是保障:要约束监督,疏通渠道,顺应民意;提升公信力是目标:要取信于民,民生至上,凝聚民心。最终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诚信"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在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领域对"诚信"都作过各自的深入研讨,但在公共伦理视阈内对诚信作综合研究尚有不足,而这又正是"诚信上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公共伦理视阈内,诚信可以拆分为"诚实+信用",因而它既是道德范畴,又是经济范畴。依"诚实的信用"来理解,我们可侧重其经济意义。在这一理解下,公共伦理视阈中的诚信问题可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之中。而就道德范畴而言,信用主要是建立  相似文献   

6.
蒋德海 《民主》2013,(5):56-58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领导来源于人民,应当受到人民相信和信任。相信群众反映的政治逻辑和性质不但不民主,而且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是救世主意识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相信群众"的结果往往是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保障。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应当从"相信群众"向"被群众相信"转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但反观新中国建立以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排挤"在法国及欧洲出现并发展起来,在富裕的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中形成,并在法国及欧洲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社会排挤"把焦点放在不充分的社会参与、缺乏社会整合和缺乏权力等关系议题之上,强调过程和关注考察人们的生活如何受到经济重建与社会制度之间内在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建新 《学理论》2014,(1):182-184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她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信奉。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正如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即"人无信不立"。而在经历了五千多年岁月的洗礼后,这种传统诚信文化变得更为深邃;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传承后,这种诚信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加广博。加强对传统诚信文化思想的深入诠释,深度挖掘民族传统诚信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对于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立诚信政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信用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晓远 《学理论》2014,(26):3-5
诚信作为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行业、每个单位及社会成员的一切社会交往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中。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诚信出现了去"本体论"、"公共性"、"制度性"的新特征,社会转型期及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为社会诚信对制度的保障提出了需求,作为制度保障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最基础的保障,然而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加强个人信用立法,健全个人信用法律体系;构建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提高个人守信意识;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设,构建新时期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来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对于新时期社会诚信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权力诉讼的制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社会公权力日益成熟,并可能危及公民权利。社会公权力既不同于国家公权力,也不同于公民权利。社会公权力诉讼存在制度障碍,需要新的制度建构方能对社会公权力加以有效的司法规制。  相似文献   

11.
<正>公权力自身的特殊支配性,及其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使其存在腐败可能。我国现阶段腐败形式相当严峻,必须努力遏制。立足公权力腐败的内在机理,有效治理腐败,必须大力加强社会监督,及其可能地压缩公权力监督"空白地带"。为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诚信建设已成为贯穿我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打造社会建设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对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社会诚信建设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1](一)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诚信人格易在社会流动非常小、比较封闭的亲缘空间和熟人社会滋长和延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基本内涵是诚恳老实,守信无欺。它要求人们对己不自欺、诚实无妄,对人不欺人、重承诺、守信用。诚信是为人之本、立业之基、为政之要,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纽带,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种文化,都把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要求。任何一位追求实现社会和谐理想的志士仁人,都极为重视诚信对于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宗秀 《民主》2007,(3):48-48
湖南省长沙市财政局、市会计学会联合举办“我与诚信会计”演讲比赛,参加演讲比赛的各行业、各单位14位选手联合发出倡议:坚决不做假账。作为会计人员倡议坚决不做假账固然是好事,至少倡议者自己是不会做假账的,因为言必信,行必果,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但用倡议的方式不做假账,实在没有必要。通常的倡议只是倡导、是希望,是可以  相似文献   

15.
李颖 《理论导刊》2013,(9):53-54,68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其中不乏文化传统的原因。中国文化传统实际上缺乏诚信,集中表现在:缺乏诚信建设的文化前提,即自由意志和规则意识;"人性善"的道德假设不利于诚信规则的建设;儒家"爱有差等"的伦理原则不利于诚信标准的确立;缺乏宗教信仰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不利于诚信的保障。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构的基本思路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立人",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市场秩序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其中缺乏诚信是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一大问题,也是引发市场秩序中种种问题之最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诚信的经济,没有道德的社会,其繁荣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想象的。2010年春节,孙水林和孙东林两兄弟,因"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义"追求,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人们称颂他们为"信义兄弟"。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转化,重新确立人们对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始终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公权力异化与腐败是权力滥用的两面,而遏制公权力异化和腐败也是人类历史的难题。虽然人们普遍强调从教育、制度和监督的综合治理模式入手来解决公权力异化与腐败问题,但是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分析和遏制公权力异化和腐败则是更为清晰和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阿峻 《侨园》2011,(11):46-48
近来热点新闻不断,"中华脊梁奖"、"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在这些新闻背后,均有敛财的"协会"在作怪。人们不由得好奇,协会到底怎么了?标榜以增进共同利益为目的,注重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和自我保护的协会,为什么会变成只讲收费不讲服务,甚至欺骗会员的"江  相似文献   

20.
常谭 《党政论坛》2013,(7):36+1
常谭的"必须重视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文指出,对造谣者要依法查处,公诸于众,并在网络上把诚信体系建立起来,要在虚拟社会管理中再出些实招。上海已建立了全国首家网络社会征信网站——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