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很多人都知道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由启功先生书写的,但少有人知道,这八个字还是启功先生总结提炼的。他用70年的"学"和"行"践行着这八个大字,向世人诠释着做学育人的真谛。终身从教30多年前,我在西城区福绥境房管所工作,那时  相似文献   

2.
一次,启功先生逛琉璃厂,走进荣兴艺廊。一人指着挂在墙上的启功书法赝品问:启先生,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先生看了看说:这比我写的好,我是跟他学的。  相似文献   

3.
固山 《党建文汇》2005,(8):54-54
好多人都知道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90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70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老家中可谓“门庭若市”.这可吓坏了启功。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相似文献   

4.
李肇星 《新湘评论》2013,(22):40-41
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在我毕业的北京大学。“先生”的意思是“老师”。我们读书时称北大的老师,不管男老师、女老师都叫“先生”。所以,我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叫“同学”你永远不会错。今天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我有点儿激动,也有点儿紧张。说实在的,我准备了一份演讲提纲,但刚才走得急,丢了,丢在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但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相似文献   

5.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6.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7.
这些年来,在反腐败斗争中,经常有不少人提及1945年7月在延安毛泽东主席同黄炎培先生关于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对话。因此,许多党员、干部对这段对话比较熟悉,并从中受到了教益。其实,在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和社会名流中,担心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这周期律的,不仅是黄炎培先生,还有其他人。这当中,记入史册的就有傅作义将军。傅作义将军曾同中共代表戎子和同志对话时,也说过与黄炎培先生相类似的话,由于很少人提及,知道它的具体内容的也不多。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傅作义将军同中共代表戎子和…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30日凌晨2点25分,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在北大医院逝世,享年93岁。北京师范大学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设置灵堂,数以万计的校内外各界人士前往吊唁,沉痛悼念一代书法泰斗启功先生。悼念的人们深知“国学大师”启功不仅对文化艺术情有独钟,而且在爱情道路上更是执著痴情,让人感动……奉母命成婚得知己启功先生的全名叫爱新觉罗·启功,但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1…  相似文献   

9.
郭庆晨 《党课》2011,(13):125-126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可以说是我所知道的评判官员政绩优劣的最为经典的概括了。说起来,道理也很简单:官员在位的时候,有权有势,有上司保着,有下属护着,寻常百姓的命运都捏在他的手里,所以没人敢说“不”字。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3,(35):46-47
“学习”这个词,有着深刻的内涵。“学”是对不知道的东西接纳的过程,是知新;“习”是不断重复,是温故。所以“学习”的原始意义就是一个人自我完善、持续不断的修炼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既要“温故知新”,又要“学新知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晓方 《廉政瞭望》2011,(12):64-64
启功先生扬名不在于他是雍正皇帝八代玄孙,也不在于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而在于他的书法艺术、古代书画碑帖鉴定和古文学研究的造诣。在这几个领域中,启功先生给人庄重深厚、严谨脱俗的感觉。不过,大师在生活中却十分幽默,经常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2.
凌峰看待丑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审美观。知道自己“丑”的人不丑.不知道自己“丑”的人才丑:“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就会混淆丑与关,因此导致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13.
时间     
《党风党纪月刊》2001,(9):21-21
“怎么办呢?赶车不知道时间。”出门时,我才想起修理的手表还没取回。“这不是吗?”先生拍拍腰间的手机和传呼。猛然间,我才发现我的时间观念还停留在时钟上。于是,有关“时间”的往事一件件闪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崇尚成功的时代,书店里摆满了“成功学”著作,媒体天天追捧“成功人士”。然而,我们很少知道,真正的成功者,其生命往往与失败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15.
詹国枢 《奋斗》2007,(8):58-58
炒股的人都知道,股市有“牛市”、“熊市”之分。 牛市出现.行情看涨.买股票的人就会大量吃进。熊市出现,行情看跌.买股票的人就会考虑抛出。  相似文献   

16.
宋凤英 《世纪风采》2006,(1):33-35,39
说起2005年7月去世的启功,很多人都会想起遍及全国各地的启功的字。未见其人,先睹其字。启功这些年名气很大,有人称他是“中国当代王羲之”。其实启功的本业不是书法,而是教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把他当作大书法家来采访,但启功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而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相似文献   

17.
在启功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读了崔琦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文,心潮涌动。我曾经见过启功先生的名片,出厅简单: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启功。  相似文献   

18.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新浪网新闻中心实施的最新调查(3776人参与)显示,26.2%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3月5日是学雷锋日”,“每年突击学一次雷锋”让57.3%的人觉得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他强调修身以诚意为主的深层哲理根据之一。其三,阳明在批评朱学“务外遗内”与禅学“是内遗外”这两种对立哲学取向的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20.
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那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甚是称赞。其实,一般人看待“说”与“做”,常常视“少说多做”、“不说只做”为美德,对“多说少做”、“只说不做”加以鄙薄,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事应该讲求奉献、崇尚实干、禁止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