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我叫邱政,是门头沟区西马各庄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要说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一位我们村的大恩人。他靠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解决了困扰我们近50年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问题。他就是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区划处主任冯建国。2005年10月,凭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冯建国走进了门头沟区的王平镇,走进了王平镇16个自然村  相似文献   

2.
王武 《湘潮》2005,(11):32-33
时光荏苒,敬爱的培民书记离开我们已经3年多了,但我对他的缅怀之情却益发深切。这不仅是因为我曾与郑书记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感情,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位楷模,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培民书记是省委的一位老领导,而我是省委组织部的一名年轻干部。以前,我只  相似文献   

3.
闽南特委的恢复1927年7月底的一个傍晚,同学已吃完晚饭了,适值我在宿舍里投有他往。谢景德和一位个子稍为矮胖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人来找我。言谈之下才知道他叫陈明,龙岩人,以前我不认识他,更不了解他以往的历史。谢景德我是认识的,1923年在浮宫圩高小六年级读书时,他在集美读书,我们虽然是同年龄,但他上学早,已是集美师范3年级的学生了。假日常来高小找他的堂兄谢灵英。灵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又是国文教员。景德有时也来代课上算术。因他年纪  相似文献   

4.
1974年春天,我作为《董存瑞的故事》采写组四名成员之一,先后在董存瑞的家乡和他战斗过的地方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我们四个人是临时抽调到一起的,负责人是我所在部队机关宣传处的一位副处长,我是他手下的干事。  相似文献   

5.
我依稀记得大概是1997年,那年我上小学。冬天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一位50岁左右的男人。当时奶奶还健在,他在奶奶屋里坑边上坐着,父亲让我叫他为二爹。那时候听说二爹是从新疆坐火车来的,而且大包小包地带着新疆的特产。我们小孩围在二爹旁边听他讲新疆好多有趣的事,当时感觉特别好奇。虽然现在早已经不记得当初说的什么了.  相似文献   

6.
一次乘车外出采访,同行的一位乘客对我说:“你把我们监察处长张兴华写写,他可是个众口皆碑的好同志。”职业的敏感促使我走近了他。已62岁的张兴华,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是唯一一位在岗的老同志。1987年,他由干水保业务改行干纪检。当时,因人员少,“文唱武打”...  相似文献   

7.
李老道与狼牙山五壮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与李老道成密友 1940年初春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北娄山司令部里翻阅政治部编印的《工作通讯》,秘书陈子端走进来对我说:"司令员,狼牙山上的棋盘坨老道下山来了。"我心里一喜,连忙走到屋外,只见远处一位头戴道士帽、身穿黑白相间四方格道袍的老人,手挽一个柳条筐,在一位战士的指点下,正向我们司令部走来。 去年11月,司令部第一次驻北娄山,我曾在山路上巧遇这位从棋盘坨寺庙下来化缘行医的老道。开头他对我们持有戒心,我与他攀谈了一阵,他看我们对道人尊重,很是高兴,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从他口中,我得知他姓李,年逾5旬,出家十五六年了。他的师父姓曹,年轻时练就一身好武艺。清朝时河南彰德府有一个官曾带人来找他师父学过艺。如今师父80多岁,身体有病不能下山,庙里尚有年轻道士数人。  相似文献   

8.
李莉 《党史博览》2006,(4):47-48
一李琪的追悼会于1979年6月8日召开,在发讣告时,不少老同志提议要告诉华国锋同志。为此,治丧办向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发了讣告。不久,市委接到了华国锋同志送花圈的通知,大家极为高兴。他记得我们。更使我意外的是,他还派曹万贵秘书来接我和我的姐姐友莲去同他会面。8月16日晚上,我们刚吃完饭,进来一位年轻的同志,在问过我的姓名后,自我介绍说他是华国锋主席的秘书,并讲了他的姓名,说华主席派他来接我们。我们全家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意外,先请他坐下。曹秘书说他先到中央党校接李友莲,没有接到,才来我家,我的地址是问了市委才知道的。多…  相似文献   

9.
1997年10月,我意外地收到来自洛阳人大的一封信,写信者还附了一份自己的简历。我看了来信和简历,心里一热,遂放下手头的工作,恭敬、认真地回了一封信。来信人叫张广祥,是一位1947年从赵城南下的老干部。他给我来信,是因为看过我写的有关赵城人文史料的文章,而他也热心于此。我小时候就听说,临解放时我们那一带南下的干部特别多。有到河南的,有到四川的,最远的到了云南。那时全面胜利在即,而斗争还是非常残酷。张广祥后来有一篇文章,记述刚到河南,他们中就有5位同志壮烈牺牲了。他是幸存者,一直在地方工作。1991年离休。离休前他是洛阳市人大…  相似文献   

10.
黄豆情     
他不知现在在什么地方.我到现在也不知他的名字.因那时我还小.只是听母亲说,他是一位搞大豆种植的科学家.是1957年那个政治风暴,把他刮到了苏北,就住在我们家.他整天地劳动,很少言语,只是时常翻看他随身带来的那半小袋黄豆.1963年左右,我们家、我们村里所有人,日子过得很苦.冬日的一天,他拿出那半小袋黄豆,眼泪汪汪地对母亲说:“顾妈妈,我要走了.这黄豆是我多年培育的良种,现在用不上了.留给你们,在这饥荒的年头,兴许还用得着.”  相似文献   

11.
项南同志是我熟悉并敬仰的一位老领导。1982年6月30日,我作为胡宏同志的机要秘书随他乘飞机飞往北京。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同志接我们住进了中南海西八所,在毛主席故居丰泽园附近。  相似文献   

12.
正我依稀记得大概是1997年,那年我上小学。冬天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一位50岁左右的男人。当时奶奶还健在,他在奶奶屋里坑边上坐着,父亲让我叫他为二爹。那时候听说二爹是从新疆坐火车来的,而且大包小包地带着新疆的特产。我们小孩围在二爹旁边听他讲新疆好多有趣的事,当时感觉特别好奇。虽然现在早已经不记得当初说的什么了,但是  相似文献   

13.
朱卫华同志是我熟悉而尊敬的一位老领导,仔细算来,我们相知相识已有整整半个世纪了。在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我受他教益颇多,他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祝贺老朱90华诞我和朱卫华同志相识于1955年。当时,他担任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随后又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省监委书记,分管过团省委的工作,那时我在团省委办公室工作,曾多次向他当面请教过工作。他1996年离休以后,担任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他很关心弘扬我省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艰苦奋斗、血与火的革命文化,他每次出席三晋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会议,都对我们做出的成…  相似文献   

14.
徐扬同志少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干部、群众尊敬和爱戴的革命前辈。他离开我们已将三年了,我一直深深地怀念他。今谨以片断追忆怀师念友,寄托哀思。  相似文献   

15.
本期我们全文转载了《人民日报》10月8日的文章《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干部——深切缅怀冯军同志》,文章饱含激情,感人至深。冯军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可许许多多人仍然在怀念他,赞扬他,学习他。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人!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像冯军一样,爱人民,人民爱,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永远保持和谐。“中央派我来西藏工作,我一句困难的话也不能提,一点想法也不能讲,因为,西藏是个艰苦的地方,我不能说不去,不能说换别人去”。“我本身是做青年工作的,而且也一直在宣传‘好儿女志在四方’,教育青年人甘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我才得知,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丁玲共同生活,命运、事业密切相联的陈明先生,竟然是我们赣东北鄱阳县人,而他在我党延安时代就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后来,我偶然得知陈老的一位亲戚就在我身边,于是产生了寻机接触他的热望。  相似文献   

17.
许兆君 《奋斗》2013,(4):54-57
正光阴似箭,转眼间,一位不平凡的老人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这段时间里,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有时甚至会达到魂牵梦萦的程度……是啊,他是我们最崇敬的长者,他一生追寻革命真理,坚守革命理想,献身革命事业。他的辉煌历程,他的不朽功勋,他的崇高风范,他的响亮名字,影响了黑龙江几代人。他就是共产党员赵德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辈虽不能至,终生追之。  相似文献   

18.
一武昌府同志今年有67岁了,在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办公室任顾问。他是个平凡的人。但他在我心里,却永远是一位可尊敬的首长。我和武昌府都是南下入湘干部。我们是山西省  相似文献   

19.
李瑞山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李瑞山同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领导。1953年我到省委组织部工作,他担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从那时起我就与他相识了。1959年7月,组织上调我担任他的秘书,直到1966年3月才离开。他到陕西省委工作后常有联系,在北京工作期间,我每次去京开会,必去看望。瑞山同志一生为革命,一心为人民,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在他身边工作的那几年,言传身教,耳德目染,使我受到很多的教益。瑞山同志的为人处事颇见精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瑞山同志出身贫…  相似文献   

20.
寻访宋学义     
1951年10月下旬的一天,县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在转业、复退军人中查找一下沁阳是否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我接受任务后,一方面布置在全县各乡镇挨村排查,一方面亲自在县直机关访查,经过一段紧张工作,终于在残疾军人名册中发现了宋学义的名字。 宋学义家住北孔村,此村离县城十多里。我和另一位同志经过1个小时的徒步跋涉,来到北孔村。 一位农民听说我们是来找宋学义的,说:“宋学义是我们村的农会主席,我领你们去!”他一边走一边说:“宋学义回来这几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主动登门帮助解决。他的残疾金,大部都救济了困难户,弄得他家的生活比全村最困难的人家还紧张。要说他是一般的残疾军人,哪来那么好的高贵品质?”这位农民的一番谈话,曾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