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血缘地缘文化与华侨华人及其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迁海外的华侨华人虽然远离祖籍国和故乡,但是,他们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也蕴藏着浓厚的血缘和地缘观念,所以,他们在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受这种观念所左右。  相似文献   

2.
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是地缘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移民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共同体的重构与延续,既传承了中国血缘与地缘重合的共同体传统,又呈现出时代新特征。民族地区多民族移民村落共同体建设,强化地缘意识,实现了由血缘“多元”走向地缘“一体”。文章选取AH村为研究个案,探究了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的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建设及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建设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民族互嵌结构体系建设是移民乡村社会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共同体精神培育是移民村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3.
宗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当代宗族的复兴显示了传统宗族文化潜在的顽强生命力。浙江省当代宗族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复兴,成为重建乡村社会的重要力量,其所包含的以伦理为方式协调社会秩序的文化治理模式,也对乡村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代宗族需要加强现代性的更新,在避免与行政力量合而为一、克服狭隘的宗族本位观念的前提下,造就新伦理,构建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组织体系,并把现代文化元素注入到宗族文化之中,才能切实地发挥以伦理为方式协调社会秩序的文化治理的作用,为乡村社会重建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4.
应丽君 《前沿》2010,(10):156-158
传统的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了一种互助责任体制,它明显不同于西方的独立责任体制,这种互助责任式的人际关系具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骨髓里,成为了民族性的文化,成为中国行政文化的一种特质,它深刻地影响着行政行为,并成为中国腐败的文化根源。这种互助体制以血缘互助、地缘互助、业缘互助为主要形式,它是以礼尚往来的人情来维系着。  相似文献   

5.
田洪声 《前沿》2011,(12):34-36
"行帮习性"是中国"家天下"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以"血缘""亲缘""地缘"等为基础的、左右国家正式组织中潜规则运行的群体行为习惯。其本质是封建主义小生产者的狭隘,其特征主要体现为"非理性支持"。即以是否具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等作为是非判断,行为选择的标准,置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于不顾。对中国目前的贪污腐败、暗箱操作、卖官鬻爵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重阻碍着"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读者表达     
固守儒家文化的客家人北京谢平贵刊第5期《客家人的土楼情怀》是一组策划独到的专题文章。很高兴读到这样的东西。目前,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呈上升趋势。儒家文化始终是客家人所固守的母体文化,他们重血缘、地缘,恪守诚实守信、仁义待人,  相似文献   

7.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规范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封建的孝道观念缺乏民主、平等和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孝文化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之上,有其积极的一面,大力弘扬孝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章文 《政协天地》2008,(9):24-25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楚,下续台湾、海外,鲜明地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海峡两岸闽南人亲情、乡情相连,是永远分不开的情谊;地缘、血缘相亲,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闽南文化,是"闽台一家"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
一、几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1、十多年来,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给广东捐赠财物、办公益事业总值近百亿港元。对这些现象,仅仅用“爱国爱乡”、“热心公益”、“血浓于水”等加以描述和解释就够了吗? 2、十多年来,大批“三胞”回来寻宗问祖、探亲访友和安放亲属骨灰。还有一些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华人或华裔,他们甚至连汉语都不会说,但仍然要回到中国寻宗问祖。这些难道都是基于祖先崇拜心理而进行的封建迷信活动吗? 3、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地缘、血缘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团体,如同乡会、同学会、宗亲组织等,尽管  相似文献   

10.
康忠慧 《传承》2009,(4):112-113
通过对广西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的姓氏关系、家族结构、婚姻观和家族习俗等家族文化的考察,认为农村中封闭型的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在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冲击下有较大的削弱,出现了血缘、地缘和业缘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西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的姓氏关系、家族结构、婚姻观和家族习俗等家族文化的考察,认为农村中封闭型的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在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冲击下有较大的削弱,出现了血缘、地缘和业缘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对台商在祖国大陆运作的影响 ,是大陆台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透过对台商企业———厦门洪氏企业的个案研究 ,具体考察和讨论海峡两岸人民传统的地缘与血缘的文化纽带和历史记忆的重建 ,如何促进台商在祖国大陆经营事业的发展 ,以及台商在祖国大陆的经济活动 ,如何影响和改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辩护,并随着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不断对其重整的本土运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在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文化民族主义内在的保守性,所以很难理性地审视自身的弊端,结果是不自觉地延缓了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绅群体自觉地维护着基层政治秩序和传统文化秩序。传统的士绅具有儒家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格,他们隆礼尊法、关心政治、参与社会、注重文化。士绅阶层借助绅权,积极参与民间基层治理,并扮演着重要的法律人角色。正是由于士绅群体的积极参与,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异常稳定。而由于士绅深谙儒礼,又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法治点缀上人性柔情的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阐释广西侨乡文化和华侨华人文化的含义入手,探讨了两者的互动。所谓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的互动,是指广西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会的影响,以及华侨华人文化对广西民众及其社会的影响。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互动的主要内容,就其作为各自发挥影响的精神力量而言,主要表现在观念形态、心理特征、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其中广西侨乡文化对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成份包括:革命斗争传统、乡土意识、家庭观念和宗教信仰;而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对广西社会产生影响的是商品意识,以及华侨华人文化中所吸收的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19世纪40年代末起,伴随着美国西海岸"淘金热"(Gold Rush)兴起,大批华人从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华南地区前往美国,拉开了中国人移居美国的大幕。然而,随着流入美国的华侨人数增多,美国各地排华之风开始盛行。鉴于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加之白人社会的歧视与压迫,使得华人移民抱团取暖,聚族而居,依照其在故土时的生活经验,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浓郁中国乡土文化色彩的唐人街。华侨也根据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创建了诸如地缘性会馆、血缘性宗族公所、业缘性行会等组织,并将当时中国国内盛行的秘密结社带到美国,建立了兄弟结拜性组织——堂会,以图彼此守望相助,便于在美国谋生。相较于美国华侨社会中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大陆和台湾同胞都在同一个中国大家庭里.从理论层面上看,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台湾是汉族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开发的属于中国的一个地区.从地理、历史层面上看,台湾自有人居住以来就从属大陆势力范围,自建政以来主权就一直属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同地缘、同血缘,同根、同祖、同族、同俗,有着相同文化根基和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台独"分子企图分裂祖国、对抗统一的图谋,终将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8.
“孝”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传统的中国社会 ,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的历史嬗变在远古时代 ,当社会由无序的婚姻趋向血缘家庭结构时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就孕育了孝的萌芽。孝起源于人类养老实际生活的需要 ,从生命的创造和养育过程中 ,人类产生了返本报恩的意识 ,其具体行为便是赡养和善待生身父母。而作为伦理的孝 ,几乎与中华古代文明同时产生。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孝”的内容 ;中国最古的典籍如《尚书》、…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台湾最具有血缘和历史文化关系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从地缘政治来说,台湾永远都无法剥离的仍是中国。我们强调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并不是要否认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但再怎么特殊和不同,台湾文学在整体上仍未脱离中国文化这一母体。  相似文献   

20.
先锋文学浪潮的兴起是时代、社会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先锋小说在对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叛中,不自觉地回归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态度和小说观念等方面,都无意识地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沟通。先锋小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