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方青 《当代广西》2007,(21):62-62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西的发展十分重视,近期相继提出了“广西沿海发展应该形成新的一极”、“把广西建设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等要求,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最近召开的全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对推进产业转移作出了重大部署,出台了承接产业转移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很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吸引力,为全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了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现就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做出如下决定。一、充分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一)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土地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给我区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区内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产业转移和工业化两个维度,研究了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及现状,并从人均GDP、产值与就业及空间结构、工业结构与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以来广西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及水平。当前广西工业化发展正进入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广西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广西工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加快广西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区外先进产业转移承接。  相似文献   

4.
广西承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敏 《桂海论丛》2008,24(2):70-7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广西作为东部近邻,泛珠三角经济区9+2的成员,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探讨广西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问题,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桂政办发[2012]12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伞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承接产业转移是武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时机和优势;剖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找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约束机制;最后从武汉产业转移的层次定位,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引资,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自身吸纳与承载能力,培育企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平台,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亍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08,(10):F0003-F0003
藤县位于广西东南部,隶属梧州市,与广东、香港、澳门一水相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2006年10月,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审时度势提出了开展公路建设、城市建设、工业项目建设三大会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年和环境改善年活动,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全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产业转移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武汉城市圈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应通过重构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加强园区建设;构建接受产业转移的通道;圈内城市实施差别化策略等措施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钟振 《当代广西》2012,(18):40-41
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升,推动形成了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区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曾祥师  张敏 《前沿》2010,(24):71-73
2009年底,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这给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绝好的平台。本文在调研基础上,针对生态产业的特征,结合九江地区具备生态产业转移的条件,阐述其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生态产业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位竞争优势的产业竞争力:整合与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加速了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在发达国家推动建立全球生产体系的过程中,后发国家通常面临两难选择:融入这一趋势很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获取低成本要素的基地,陷入“轴与轮”的困境;反之则可能被排斥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之外,进而被“边缘化”。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提升后发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传统理论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指导已力不从心,因此,需要结合特定的经济成长阶段,从区位竞争优势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核、外生变量和成长方式,在区住竞争优势升级中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奇 《中国发展》2001,(1):28-32
本文认为,人类文明的演替与社会进步从来都是与产业结构的创新密切相连与互动的.传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是在强调对自然的索取以增加经济总量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种产业结构一方面推动着人类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的如资源与环境等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因此它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产业结构.作者认为,面向可持续发展,应补充以维护与改善环境为目的的第零产业,和以减少废物排放为目的的第四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与传统产业的形成比较,现阶段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的培育更需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禹骅  张家寿 《桂海论丛》2010,26(4):103-107
从级差地租理论出发,讨论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从区域产业地图和产业园区两个层面上,讨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引起的广西产业布局变动,分析产业布局变动过程中存在的产能优化、生态优化、财政优化等问题,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提出北部湾产业布局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敏 《中国发展》2008,8(4):17-21
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乡产业发展现存问题众多,因此要充分依托新型工业化推进城乡产业整体发展;协调城乡产业分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通过构建连接城乡的贸工农产业链,加强城乡产业的联系与互动;培育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有利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肖卓  李斌  曾华珑 《思想战线》2006,32(3):112-116
产业结构演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产业结构的协整分析又是一种有效的认识工具。云南省1978~2004年出口、进口及人均收入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的协整分析表明: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出口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相关作用,进口则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而人均收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产业结构成长的“本质变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徐晓兰 《中国发展》2010,10(5):76-80
该文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背景,讨论了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对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意义,探究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手段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云燕  张彪 《中国发展》2013,13(2):18-22
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中国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该文以钢铁行业为例,提出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已严重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巨大,经济效益较好,对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明显。因此,开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该文建议必须完善重点行业的产业组织政策、结构政策、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推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西部民族地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为计算依据,围绕行业资本结构债务风险指标、定义指标、补充指标、保障指标进行分析,以此判断各行业资本结构运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从中为破解行业资金瓶颈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能脱离当今世界文明形态演进这个大背景,仅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目标是不够的。中国的基本国情、国际环境、国内外的发展态势,都说明在工业文明框架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应对挑战,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应当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目标。为此,要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初级阶段,并在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尽早开始“消费转型”等方面形成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目标相配套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