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不少国家也采取具体措施,极力倡导,如日本于1990年颁布《终身学习振兴法》,韩国政府也于1997年将《社会教育法》修订为《终身教育法》等。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具有难得的历史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所折射出的美国对华战略 台湾问题的出现和升级,不只是与台湾相联系的孤立现象;台海军事冲突一旦发生,也不仅仅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单向冲突。它是苏联解体后,美国对华遏制战略走向最后收缩阶段的前兆,是中国东部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政治风暴即将来临的前兆云系。 我们知道,20世纪美国外交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不可回避的历史,贾平凹首次直逼20世纪60年代中国最大历史运动。"作家贾平凹新作《古炉》封面显得有些严肃和凝重。除此之外,在封面的英文"CHINA"也十分显眼。贾平凹解释说:  相似文献   

4.
关彤炜 《前沿》2014,(23):121-122
自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经济迅速腾飞,从196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实现了年均9%的高增长,韩国创造了由农业社会成功跨越到工业化社会的"汉江奇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适时地进行产业模式创新升级。2013年,朴槿惠出任韩国第18任总统,其就任国书中提出以"创造经济"与国民一同实现第二个"汉江奇迹"。本文旨在梳理韩国创新战略发展脉络,通过分析韩国"创造经济"对经济社会贡献及存在的局限性,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性质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上海城市性质定位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深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一、20世纪80年代:经济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城市性质的初步确定改革开放初,上海经济出现令人尴尬的滑坡现象。1983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吹响了"经济振兴"的号角,其  相似文献   

7.
张华 《两岸关系》2012,(8):26-28,3
"弃台论"引发关注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政界、学术界人们的广泛热议。出于牵制、遏制中国和平崛起考虑,美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可能放弃"以台制华"战略,但频繁见诸报端的"弃台论"也透露出美国台海政策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对外战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由于形势的变化以及特朗普本人的性格特点,美国对外战略有了一些新的体现,即由注重国家利益变为"美国优先",对华战略由接触与遏制并重变为接触、遏制和对抗并重,由多边手段和单边手段并用变为主要运用单边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上,曾经提出"一线一轴"的构想,其中,一轴即为长江。2014年,"打造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河流。长江黄金水道贯通东中西部、通航能力强,目前干线货运量约20亿吨,位居世界内河第一,为莱茵河、密西西比河的10倍和4倍。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这是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面临如何处理与台湾关系的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这种做法符合美国的战略和实际利益。但这仅是解释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就是根深蒂固于美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改造中国"的使命。概括起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是其战略与实际利益以及"改造中国"使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美国将会持续设法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1.
殷海光曾以“五四之子”自任,是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舆论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锋。20世纪60年代,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他开始沉静思考文化问题,著成《中国文化的展望》。在这部代表性作品中,殷海光实现自由主义文化观的初步而重要的转折。  相似文献   

12.
《莱茵报》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在整个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属于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视角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史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方法是朴素的;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研究的逐渐成型阶段,研究方法在日趋娴熟的运用中逐渐定型;以20世纪60年代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为开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进入了突破与反思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60年代:政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20世纪70年代:中国爱卫会组织开展"两管五改"活动,清理整治环境,突出对人畜粪便的管理。20世纪80年代:推动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爱国卫生运动。20世纪90年代: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农村掀起"厕所革命"。2004-2013年底:中央累计投入82.7亿元,改造农村厕所2103万户,普及率达74.09%。  相似文献   

14.
蔡兵 《岭南学刊》2004,(2):61-63
近年来,日资企业在对我国投资的战略动机及具体投资战术上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日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变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在具体投资战术上形成的基本特征,阐述了由此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80年代,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刘培育主编《全岳霖的回忆与 回忆金岳霖》、钱穆《师友杂忆》等回忆录相继出版。 这些回忆录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 事进行了集中回忆, 也对西南联大的人际交往和学术研究进行了重现, 用文学表达的方式建构了作为 镜像” 的西南联大。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回忆录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 学的表达空间, 也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 西南联大热" , 彰显了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政权对文化的需要而作出转型。《台湾新文学》在殖民强权所制造的"文化繁荣"中无意助力,只能勉力维持,在有限的文化资源里坚持将左翼理念暗中传递,与读者达到声应一致的目的。通过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文学刊物发行为主的文化生产惨淡经营的现状与彼时中国大陆左翼文学生产盛况进行对比,可以体悟到《台湾新文学》作为殖民话语论述强势压迫下的左翼抵殖民能量的难能可贵,并对刊物所达到的左翼文学成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能养活自己人吗?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不断引起人们关注。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发表《中国未来的粮食缺口》一文,提出"谁能养活中国"的问题,引起世界性的反响。一位中国学者为此撰写了一份报告呈送国务院,受到当时的副总理朱基和姜春云的重视,并批转农业部研究执行。这位学者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包建中先生,他的报告名叫"探讨中国农业走出困境的战略构想",其主要观点则是:加快农业三个战略调整,创建三色农业,当前大力发展白色农业。三个战略调整和三色农业众所周知,农业…  相似文献   

18.
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性大市场,是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要抓紧研究制  相似文献   

19.
顾晋 《前进论坛》2013,(4):60-61
烟草吞噬生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无数的科学证据一次又一次证实了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会造成死亡、疾病和残疾。为此,全球174个国家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共同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烟草流行及其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广泛影响。而在众多有效、适宜的控烟措施中,被各国政府优先推崇的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阳太阳便提出“漓江画派”的艺术主张,并在美术创作实践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20世纪80、9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