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聪惠 《前沿》2008,(9):166-16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文化资源。我国耻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基础。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耻感独具的内外兼修特性使它成为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吸收耻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抓好耻感环境建设,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邹兴平  王芝华 《湖湘论坛》2008,21(1):83-84,105
中华民族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耻感意识,但在目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失范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道德建设任道而重远。而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耻感的缺失,耻感教育已迫在眉睫。要从历史渊源、逻辑层面和现实需要等方面解析耻感教育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基础,探讨如何加强耻感教育,以此促进现代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宋玮 《传承》2010,(21):142-143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罗诗钿 《理论月刊》2012,(10):160-164
当前,社会无耻现象有蔓延之势,不少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和教育者对此深怀忧患意识,并极力倡导耻感教育。然而,什么是耻感教育,耻感是否可教,如何开展耻感教育?学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文章在澄清以上问题的同时,提出:必须根据耻感的道德层次开展耻感教育,根据耻感的形成机制开展耻感教育,重视反面教育在耻感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耻感教育乃至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树立荣辱观重在知耻、有耻--论羞耻感与荣辱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愈渐泛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荣耻不辨,耻感消解,确有“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的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知耻和知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知耻是对是否知荣的验证,仅有知荣,很可能只是追求虚荣而已。显然,在价值观的范畴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有“耻感”。耻感作为对善的否定性把握,是对恶的抑止力和为善的激发力,是为善祛恶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显露无遗的情况下,当应特别重视“耻感”的问题。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尊重和自重人格,也就是保护和激发耻感,从而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这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条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本文简要地追溯了我国"耻感文化"的源流,并从顾炎武《廉耻》一文发轫,阐述了党员、干部之"士大夫"的知耻明荣问题。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上的“耻”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否认和贬抑,是一种负面的否定的评价,耻感就是羞耻感和知耻感。羞耻感主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知耻则是对在认识理解耻辱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耻辱的自觉的规避和抵制和抗拒。道德耻感源于人格和道德品质的缺陷。耻感丧失则意味着个人为防止进一步过程而设置的最后防线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0.
官员是社会的标杆。当某些“社会标杆”患了“权耻感”缺失症时,许多社会成员就会受到传染,必将出现缺乏“名耻感”、“利耻感”等  相似文献   

11.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相似文献   

12.
司马牛 《前进》2006,(7):55-55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断言,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于是,他们开出了加强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的药方。这也确实不失是一剂济世良药。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八荣八耻”,通俗易懂,人人明白。不少人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明白得很,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往往是非不分、荣耻不辨了。个中原因,说到底无非是私欲作祟。细想想,凡是…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可见,"耻"既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也是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危的道德防  相似文献   

14.
论“耻”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作为德目的“耻”系指羞耻心、知耻心。所谓羞耻心,是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之心,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  相似文献   

15.
说“耻”     
说“耻”丁凤麟最近,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毋忘国耻"4个血写的大字,以其震撼人心的历史穿透力,正告国人居安思危,开拓进取,重振雄风。所谓"国耻",指的是失却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乃至领土完整之国家所蒙受的奇耻大辱。八年抗战中民族精英们呼唤的"毋忘...  相似文献   

16.
杨娟娟 《青年论坛》2009,(2):138-140
日本人在集团社会里,大多数人存有他律的耻意识和自律的罪意识。依据“耻意识”按照相同的规则一起行动,对集团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接受了他人的恩情的话则一定报恩。“罪意识”是自己能够意识到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集团,注重自律。而森鸥外的文学作品《舞姬》体现了耻与罪意识的重要特征。从小说的主人公去德国留学经历可以清晰了解,日本人的耻意识的统一性、责任感以及报恩意识。罪意识在日本自古就有,但是自己意识到背叛了集团时,耻与罪意识在同一个人物同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蒋建国 《传承》2008,(6):56-57
"荣"和"耻"都是一种道德情感体验。"荣"和"耻"的时代特性体现在"八荣八耻"荣辱观中。本文试阐述"八荣八耻"荣辱观所包含的情感内涵,提出通过激发荣耻道德情感,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有关道德滑坡的议论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并非我国所独有,它曾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政府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道德更新与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所以,从“道德人”到“经济人”的转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道德滑坡,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道德结构调整、道德观念转换的客观趋势,是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变革。“道德人”———由政府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客观地说,“道德人”并不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要求与…  相似文献   

19.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20.
高长俊  ;李邦红 《传承》2010,(21):155-157
"耻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德目之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伦理价值。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执政伦理等方面仍不失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