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中国人重"礼",因为几千年间中国社会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为了维系这个社会制度,就得有"礼",借以处处体现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大到官制设定,小到婚丧觐宴、穿衣吃饭,依人分等,都有规定。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足见繁琐。因为繁琐,所以古代官僚或候补官僚都要专门学习,以"礼"事上,以"礼"治下,免得举措失当,乱了规矩。今天,除了研究古代官制及文化风习,我想是无须修习这些劳什子的。  相似文献   

2.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来,对涉老精神赡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处理引起了不少法院的探索。文章立足对涉老精神赡养法律条文之立法意义的探讨,以重庆市某基层法院对涉老精神赡养的个案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涉老精神赡养案件审理机制的建议,以期确保该类案件的审理在"情、礼、法"上得到统一与实现。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构建与诚信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邦辉  邓淼 《新重庆》2007,(4):47-48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是三的基础和前提。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既是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前提.又是社会得以存在的道德基础:既保证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之间相互融合.又保障社会秩序与经济活动的和谐运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诚信体系的建设具有极其蚕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乡村的善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支撑。传统乡村文化一般由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乡土文化构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先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极易产生共鸣,同时给人以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文化能把相关的社会成员安排在约定俗成的社会结构中,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一种内在约束,形成现实的社会秩序,这对维持乡村秩序产生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乡村治理之中,可以节约乡村治理成本,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实现和谐乡村与美丽乡村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5.
符伟 《求索》2011,(6):214-215,182
我国的音乐人类学实践活动及相关记载在先秦以前已出现,《礼记》用记叙文体汇编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伦理以及音乐实践及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在叙事中,音乐事象大量出现,反映了音乐与礼典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声—音—乐"的概念。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礼记》中"声—音—乐"概念和形式的划分与当代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的"声音—概念—行为"模式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着重处理好文化建设与市政建设、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合理借鉴与特色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等关系,这既是实现城市文化本身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是保障城市化走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乡村的善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支撑。传统乡村文化一般由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乡土文化构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先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极易产生共鸣,同时给人以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文化能把相关的社会成员安排在约定俗成的社会结构中,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一种内在约束,形成现实的社会秩序,这对维持乡村秩序产生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乡村治理之中,可以节约乡村治理成本,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实现和谐乡村与美丽乡村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想.礼乐文化通过礼乐实践来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操,以此来达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与修、齐、治、平中以“修身”为基础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如出一辙.在礼乐文化体系下,礼与乐密切配合,在调节人心的同时和谐各种关系,既达到了修身的效果,又有着和谐秩序的作用.礼乐文化正是儒家实现修、齐、治、平政治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又是礼乐文化教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王秋波 《传承》2007,(5):56-57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谐文化需要建设,更要创新,同时要积极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为和谐世界提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高度概括了孔子基本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中"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巨大的道德意义。从个人修养角度来看,"礼"不仅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仁"这一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还从敬、让、忠、恕、孝、信等多个角度对君子的言行做了符合"中道"的具体规定。不仅如此,"礼"还通过发自内心的真情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通过祭祀的方式提起人们诚敬的道德情感,从而对古代宗法社会的安定有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天人合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到追求社会秩序以及天下秩序的和谐,最终落实到人类内心的和谐,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4.
左世忠 《前进》2012,(8):33-3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山西这样一个既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司法鼻祖”皋陶诞生地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有着深厚的司法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礼融于法”的重要特征和追求秩序、注重和谐的内在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在批判的传承中探索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子和方法,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裴之荣 《台声》2014,(10):79-79
9月25日上午,以"弘扬妈祖文化,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暨天后宫大型传统祭拜活动在津开幕。文化节以妈祖文化为沟通桥梁,扩大两岸民间传统文化交流,拉近两岸同胞间心灵。本届妈祖节为期3天,除在天后宫组织大型传统祭拜和皇会踩街活动外,本届妈祖节新增添了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园开园、"丹青颂妈祖 共筑中国梦"百米长卷书画作品展示,"妈祖之夜"嘉年华,京津冀金三角旅游市场营销合作座谈会,及妈祖文化专题学术研讨会等新的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16.
教育周刊:在讲课中您曾说,在保留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好的地区和国家,由于有“礼”,人和人之间就更能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人民就显得比较有修养,社会秩序也比较和谐。但是,我们了解到,一些师生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是腐败、贫富悬殊,是一些地方民意上达的渠道不够畅通、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您认为“礼”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该占一个怎样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问题首先在于启迪人的文化自觉,而人的文化自觉,既是由人的本质特性所决定,又是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根本的问题在于深刻把握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全面理解事物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键的问题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不断创新,要敢于和善于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有益营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变动的不断深入,社会秩序面临大量非正式社会规范的冲击,从而造成社会失范。而治安秩序是社会秩序的重要表现形式,社会秩序的波动与不稳定必将引发治安失序。治安规范又是治安秩序不可或缺的根本,是治安秩序的实质与核心。所以从治安规范视角探析治安秩序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影响着中国外交,中国千年外交也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藩大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事原则,至今对中国外交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玉华 《求索》2010,(7):79-80,1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而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民族文化滋养。在孔子划分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中处处透射出了和谐的理念,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仁"、"义"、"礼"、"信"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的精华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