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口号一点都不夸张。为了孩子,妈妈放弃了工作陪读;为了孩子,爸爸放弃了球赛陪着复习功课;为了孩子,全家一起努力,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孩子,父母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诲,喋喋不休,总认为这样才让孩子们"刻骨铭心"。亲爱的父母们,别忘记:  相似文献   

2.
徐娟 《人大论坛》2013,(1):44-44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如今,家长为孩子陪读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孩子,一些家长迁徙不定、辗转租房,被称为新时代的“孟母三迁”,这种现象也被不少人称为“中国式陪读”。(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3.
"陪读可以理解,但不是最好选择"邱泽奇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陪读现象的产生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陪读现象说明,通过让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个传统也仍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成为很多父母的目标。正因为千千万万的父母有了这样的目标,才使得社会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督促子女接受教育,是于子女、于家庭、于国家、于社会都有利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林正岳 《半月谈》2005,(6):63-63
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能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引导。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呵护有加。只要孩子能读好书,生活上的事务一切都可以代劳,其结果是孩子即使已经长大了还不懂得什么叫生活,不知道怎样生活,乃至于离开了家长就无法生活。  相似文献   

5.
这篇短文的题目,是针对孩子们生存本领、生存智慧的培养问题而命定的。当今中国为人父母者多热衷于盲目攀比。课余时间,不管自己孩子的禀赋和爱好,这个送孩子学跳舞,那个送孩子学唱歌,你让孩子进美术班,我让孩子入体训队,更胜一筹者,不惜花高价请老师教孩子弹钢琴。有识之士对此类事情颇不以为然,调侃而不失审慎地称之为“屠龙”教育。屠龙,当然是高目标,大本领,令人心向往之,然而静心一想,“龙”在哪里呢?难免让人有点虚而玄的感觉。事实证明,这种虚玄的“屠龙”教育,已经使我们孩子的生存智慧、生存能力严重弱化。有这样…  相似文献   

6.
李:欢迎你来参观我们幼儿园!约翰:非常感谢!园长先生,我有几个问题请教一下。李:只要我能回答的,我尽量回答。约翰:我曾经听说,中国儿童的生活状况很不好,是这样的吗?李:我想这个问题用不着我回答,你可以亲眼看一看,答案不难找到。约翰:你们这里的孩子都很健康、可爱,看样子他们生活得很幸福。李:是这样。约翰:有人说,中国培养了很多“小皇帝”,想听听您的看法。李:在城市里,年轻父母都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家庭给这些孩子太多的爱,使他们有了很多毛病。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ChildrenLeadaHappyLife(Situa…  相似文献   

7.
前年的《中国青年报》上,曾有过一场引起很大反响的“母女对话”。缘起是一篇孩子口吻的《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其中有这样的要求:“我需要帮助,也需要独立”、“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让我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去生活”、“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长的架子”……算一篇小小的独立宣言了。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08,(8):62-62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让他们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随意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9.
有许多沉浸在对孩子教育的烦恼之中的父母们,应该常常问自己:什么对孩子重要。如果家长连这一点都未弄清的话,孩子不可能有幸福的将来。我们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如果他们有能力必将是满怀希望地将最理想的计划安排在孩子身上,但在这些努力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冷静下来,认真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为孩子所制定的教育规划是否存在着问题。父母们在不辞辛苦地教育孩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1.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是父母们最关心的事,当家长面对小孩突然表现出的攻击他人的暴力倾向时,往往会感到不可理解和束手无策。有时会采用暴力等手段解决,然而这种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攻击行为。如果您的孩子有这种情况时,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在欧美国家,孩子们心目中最崇拜、最欣赏的人往往是自己的父母。然而,在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把明星当成了偶像,却鲜有人会崇拜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国内的父母缺乏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或就是造成这种圃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生活即教育     
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来讲,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子不教,父之过。”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把自己孩子的教育当作头等大事。然而,面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不少家长和老师却明显缺乏充分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我该死,自己犯了罪,却让家人跟着受累,我是社会的罪人,也是父母、孩子的罪人。感谢政府的宽容。感谢监狱领导的关心,不仅让我看到父母和孩子,还为我这个罪人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和老人的赡养问题。从现在起。我一定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为我的罪错赎罪。”  相似文献   

15.
《劳动保障世界》2006,(6):21-21
亲友团:“不带为妙”原则 在应聘面试时,“亲友团”还是不带为妙。千万不要以“情侣档”或父母陪同的方式去求职,这样会让考官认为你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继而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16.
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常常问自己:我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年文化(目前似乎没有关于“青年文化”的一致公认的权威界定,如果参照我国官方关于共青团的年龄,即14-28岁之间,“青年”一代大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80、90后一代),到底了解多少?对此我是非常怀疑的。怀疑也就是心里没底。我对青年一代充满了了解和交流的渴望,但是在现实中却感到这种渴望根本不被青年一代理解。这是很多我的同龄人的普遍感受: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希望和孩子交谈,但是孩子根本没有和你对话的欲望,他们懒得理你。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是:孩子一放学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有点礼貌的则和父母打个招呼),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对父母的问话爱理不理,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吃完饭马上再次像躲瘟神一样躲进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17.
1.在阅读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阅读。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刚刚开始阅读训练响学生。这种方法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提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有的放矢法”。2.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由学生来回答。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经过了一段时间阅读训练的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后再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筛选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进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淘金法”。3.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由教师…  相似文献   

18.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力和作用,是在自我评价上的一种积极态度。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最近有消息称,很多父母为自己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设计名片。这种名片上会详细标注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家长的职务、官职、家庭年收入等等,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里获得老师更多的照顾。  相似文献   

20.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 “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 “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 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