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安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平安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公安工作转型的内在需要。公安机关应以公安文化建设促进"平安文化"建设,注重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加强宣传,吸收民智,为平安建设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力量。"平安文化"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寓时代精神于地域文化传统之中;推动公众参与;增进警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强化公安信息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
推进平安和谐示范区建设,顺应了和谐理念下社会治理的新要求,顺应了平安江苏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顺应了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平安和谐示范区建设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合作主义理论、理想类型理论的实践创新和运用。推进平安和谐示范区建设要坚持重在治理、强基固本、增进合作、落实长效、典型示范的指导原则。推进平安和谐示范区建设的考核评估标准包括组织网络健全、基础防范扎实、管控措施严密、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3.
抓平安建设,落实企业综合治理,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功夫。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范能力,做好各类人员在企业中的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建设。  相似文献   

4.
郭太生 《中国保安》2013,(24):34-38
中国保安业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未来10年中国的保安业发展前景如何?很多人对此已经进行了分析探讨,描绘出一幅幅未来的发展蓝图。无论是已经过去的近30年,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基础性工程。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国内现状,对我国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面临问题、总体思路、总体架构、关键内容等多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详实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社会治安状况评估的理论研究及其实战应用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开展社会治安状况常态评估是准确把握社会治安现状的基本前提,是科学制定治安对策的重要依据,是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精准指南,是客观评价公安工作成效和检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有力标准。2012年以来,杭州市公安局坚持以社会治安状况常态评估工作为抓手,明确社会治安状况常态评估的主体、内容和原则,通过确定评估指标、建立完善评估机制、解决评估难点,探索创新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了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局势的判断力、驾驭力。  相似文献   

7.
嘉兴市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紧抓不放,平安建设责任体系、平台建设、服务管理、宣传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深入开展平安嘉兴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与考验。要树立"三种意识",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完善"三项机制",以创新的工作措施增强平安建设工作实效;构建"三大平台",以完善的工作网络打造平安基础工程;健全"五大体系",以长效的机制建设提高平安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的平安浙江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深化平安浙江建设,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平安浙江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平安浙江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工作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平安建设的文化因素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平安文化建设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同时,从平安建设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现代社会的重构以及治理方式的创新与完善等角度,对平安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现实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介绍了大丰平安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公安机关开展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使公安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平安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公安机关必须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新贡献,实现新发展。为此,一要大力推进平安建设,消除不稳定因素;二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要大力转变公安工作理念,强化管理服务职能;四要大力开展文明运动,扫除农村丑恶现象;五要大力实施农村警务战略,夯实农村公安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治安行政管理概念的表述存在诸多分歧。笔者尝试将治安行政管理的概念定义为 :治安行政管理是国家警察机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治安秩序 ,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运用多种手段 ,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环节 ,对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各种因素加以认识和改造的行政管理活动。根据业务范围、地域、行业、社会形态的不同 ,其外延划分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林东  李铭胜 《公安学刊》2006,(4):68-70,97
当前,治安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改革、创新和规范现行治安行政管理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有限职权的法治理念,更新观念,优化服务,积极推进治安行政管理法治化;牢固树立情报信息的主导理念,实施精确制导,强化阵地控制,积极推进治安行政管理信息化;牢固树立科学考评的绩效理念,明晰责任,双向促动,积极推进治安行政管理规范化;牢固树立打击犯罪的主业理念,重点治乱,专案攻坚,积极推进治安行政管理高压化;牢固树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理念,拓展公共安全服务渠道,积极推进治安行政管理市场化;牢固树立多方参与的借力理念,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治安行政管理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治安学基本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治安学研究领域已逐渐从二元模式走向多元模式 ,治安学研究视角出现了宽泛化倾向 ,社会治安问题、社会秩序问题逐渐成为治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鉴于治安学与社会学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上的一致性 ,治安学在学科上可归属于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4.
治安管理处罚权与和谐社会建设在终极目标上契合一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治安管理处罚权在运行过程中与公民权的保障发生冲突.治安管理处罚权的设定有其历史和制度渊源,社会主导型价值观、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政治体制等对治安管理处罚权有重要影响.应进一步规范和制约治安管理处罚权,提高治安管理效率,完善公民抵抗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伦理:普遍价值与中国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伦理因其对公共性的共同诉求而拥有了普遍性的特征,更因其对现代政治价值的依赖而使得这种普遍性特点尤显突出。然而,各国的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公共行政伦理也会因应这些特殊性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诉求。我国独特的行政价值传统及整个行政生态必然对我国的行政伦理发生重要影响,这使得分别探讨和论证公共行政伦理之普遍价值与中国特色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6.
治安管理科学化应是治安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假设、原则、原理、方法的科学化,治安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治安管理行为的科学化和治安管理"理论——实践"同构体系的科学化。治安管理主体结构科学架构的基本标志是建立由多元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属地警察和社区公众等参与的社区治安群,其核心问题是警察职能设置的科学化。构建和谐的治安管理制度,必须实现社区治安管理制度供求平衡与整合,形成"权利——义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吴直丰 《公安学刊》2009,(4):25-28,58
当前影响和制约和谐警营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制度理念缺乏创新,内部管理不够务实,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关爱举措不够健全。对此,要抓制度建设,把握切入点;抓分层管理,把握着力点;抓纪律整顿,把握关键点;抓跟踪教育,把握结合点;抓优抚关爱,把握关注点;抓正气鼓舞,把握支撑点。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与秩序行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峰 《公安学刊》2005,(5):54-56,57
公共安全管理与秩序行政,是最古老、最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行政类型.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管理和秩序形势不容乐观,有关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治安安全等领域的事故频发,隐患巨大.要改变这一状况,一要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真正做到权责一致.二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确立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地位,力求做到政府信息公开.三要推动公共安全服务的社会化,从而减轻行政机关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共安全和秩序.四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9.
将南通治安形势放在国际国内犯罪形势背景下,立足于南通本身的治安基础,对影响治安趋势的相关因素、以及以苏通大桥开通为标志带来的社会发展对南通地区治安的直接影响为分析基础,在对上海治安状况加强边际研究的基础上,推测南通治安走势,并超前谋划实施犯罪预防和控制的新方略,对于巩固南通地区社会治安,推动南通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群体的治安问题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农民工犯罪具有群体性和年轻化特征。要帮助农民工建立新的社会网络,使他们适应城市环境。要开展法制教育,使农民工知法、守法,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应该对农民工采取实名登记、属地管理、集中居住等管理方式,实现其身份的显性化,改变其边缘地位。同时,要从社会保障、政治民主等方面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保障其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