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是什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那些历史上反映人类进步成果和进步阶级要求的各种文化知识,都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是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其工作对象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不但需要人文科学知识筑造 ,而且需要自然科学知识浇灌。本文仅就自然科学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的价值功能作点粗浅探讨。一、自然科学知识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原则、方法赖以产生的重要源泉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 ,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 ,它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思想、观点、立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相似文献   

3.
一、实践的结构实践的结构应分解为主体、客体、手段和结果这四个部分,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因此,主体和客体是实践结构的两个基本成分。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物质),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都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研究的客体,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都存在着二元分立之争,特别是主体、客体的对立之争,这种主、客体的对立之争都妨碍了各自理论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客体)与研究者(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导致各自学科二元分立的基础,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没有共同之处?如何解释和破除这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主、客体二元分立的窘境?本文尝试对这些疑问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以及渗透于二者之中的价值关系。揭示这一关系可以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一价值,作为哲学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特殊效用关系或者意义关系,归根到底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类按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改变自然,自然又以自己的属性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 人以自己的实践,改造着外界对象即客体,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改造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关系,一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客体的认知关系。这两个方面既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和矛盾。在价值因素对认知过程作用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看不见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与认知关系的统一性,否认价值因素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是只讲价值关系如何推动认知的发展,不提确实存在的某些消极作用。这样,全面地看待和分析价值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就有了实际的意义。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看来,作为认知对象的事实,对于所有观察者来讲,具有一致的性盾,而作为主客体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价值,则完全取决于各别评论者的主观倾向,它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如果对一个事实的认知,渗杂着这种主观意识,那么作为事实的反映的认知就会失去客观性,为获得科学  相似文献   

7.
1、哲学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至少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即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者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第二,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即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实践改造外部自然从而产生的人的主体性效应。第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本身是辩证的,主体自身包含着客体的规定。人只有通过对象的中介把自身也转化为自己的对象时,  相似文献   

8.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哲学和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人们由于一系列误解,造成该领域中不必要的禁区。通过对主、客体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说明主、客体所应包含的内容,澄清客体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表明以前人们的理解所导致的一系列悖论以及从人能动改造世界的活动引申出"客体"概念的突兀性,最后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原义,试图获取对于该问题的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理论月刊》2002,1(4):16-1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1]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手段与方式必然受制于实践活动主体、客体及环境的性质,适用于不同主体、客体或环境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方法是变化的、发  相似文献   

11.
郭飞 《前沿》2008,(5):3-5
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本体论视角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研究,一定意义上就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关系研究。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问题,科学规律与技术规则何以可能,关于技术是应用科学或技术是科学的应用观点和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转化问题给予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科学,一般说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们把哲学和社会科学放在一起讲,但哲学并不属于社会科学。它既和社会科学有联系,又和自然科学有联系。通常我们说科学技术时,是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很重要。当然,自然科学中有基础科学,也有应用科学。没有基础科学的发展,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发展也是不  相似文献   

13.
文化改造作为改造罪犯的第五大基本手段,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监狱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要求。文化改造与监管改造等其他手段相比,具有先进性与政治性、相容性与包容性、广泛性与独特性、现代性与修复性、互动性与渗透性、理念性与工具性等特征,具有积极的引领、明确的导向、精神的同化和意识的凝聚等功能.体现为物质文化改造、文化改造意识、制度文化改造、行为模式文化和知识文化改造等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寇瑶 《求索》2012,(12):84-86
卢卡奇针对第二国际中普遍不重视辩证法,而流行经济决定论、命定论等错误的思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方法即辩证法的观点。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着重论述了他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同实证主义自然科学的方法相区别,总体性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是一种历史的总体,是一种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方法,总体性包含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理解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监狱对服刑改造中的罪犯注重采取物质激励的手段,物质激励已成为促进罪犯积极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对罪犯的物质激励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激励具有较大区别.立足于物质激励的价值基础,从当前我国监狱的实际出发,探寻罪犯物质激励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完善罪犯矫正的手段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我们党历来倡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主观世界。”今天,重申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主观世界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和发展主观与客观作为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属性,二者是  相似文献   

17.
“软技术”是中国社科院学者金周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反响:伴随着新经济的兴起、“软技术”已成为技术、知识和体制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软技术”是相对于“硬技术”而言.从广义来看,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用以改造.适应和控  相似文献   

18.
一、两个文明协调与发展的相对性及绝对性社会的文明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对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所达到的物质资料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状况的统称。作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的直接产物,它充分显示着人类在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  相似文献   

19.
实践定义的提法很多,大同小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种:“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给实践下这样的定义应当说是比较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原来的定义把实践仅限定为改造客体事物的活动,含义有些狭窄。像天文观察、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等活动就没有或基本没有对其所指向的对象进行改造。人类在现阶段还没有力量对这些自然过程进行控制。但是,我们不都认为这类活动不是实践。 其二,说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也容易引起误会,好象实践活动是纯物质活动,认识活动是纯精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问题,说到底是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离开客体的制约和限制,怎样在客体制约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能不能坚持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一、必须从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出发来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是无法科学地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的。坚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原则,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具体来说,要从这几个层次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