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忧国、忧民、忧党的忧患意识是党的性质以及当前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习近平的忧患意识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现实问题和时代诉求的回应.习近平的忧患意识有助于催生理论创新,有助于加强党的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主政福建宁德地区的所思所想。该书始终贯穿、处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其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忧宁德地区之贫穷落后、忧不切实际之发展、忧脱离群众之危险和忧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之缺乏等方面,且呈现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辩证性、运用中外经典文献进行思考的广阔性、崇尚“行动至上”的实践性以及迎难而上的进取性等特点。贯穿全书的忧患意识,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宁德地区越过温饱线提供了精神动力,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为当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3.
张斌  汪爽 《学习论坛》2023,(4):19-2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忧患意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忧患意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意蕴。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传承了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凸显了两个大局交汇和碰撞下的时代境遇,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忧党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对自身历史自觉的锻造。增强忧患意识,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面对各类风险要做到理性认识、科学研判、准确防范,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秉持忧患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充分发挥忧患意识对理想信念的涵养作用,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相似文献   

4.
正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传统和内在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特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忧患意识是新时代忧党、忧国、忧民的集中体现,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当代中国国情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多变的执政环境下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不断奋进的重要支撑。因此,深入学习和探讨新时代党的忧患意识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这主要是我们党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机遇与挑战的思考、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的新认识以及基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的反思。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具体体现为对党自身建设、对国家发展、对人民生活的三重忧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必须以伟大斗争积蓄精神力量、必须以伟大工程作为重要抓手、必须以伟大事业指引前进方向、必须以伟大梦想作为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作为"三个一以贯之"之一,凸显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意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  相似文献   

7.
喻红秋 《党建》2019,(2):23-24
正中国共产党是自觉保持政治清醒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空前巨大,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何虎生 《党建》2023,(4):25-2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一论述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阐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我们必须完整、系统、深刻理解把握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9.
高层传声     
正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4月15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相似文献   

10.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应对风险挑战提出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1.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维具有深刻的四重逻辑:其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与策略理论,其历史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其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性考量,其发展逻辑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战略性与策略性的辩证统一、长期性与短期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忧患意识与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习近平底线思维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研究习近平底线思维方法的理论逻辑,明确习近平底线思维方法是什么的本体论,坚持底线思维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全面贯彻的功能论,有助于在把握“两个大局”“两个没有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践行这个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正新年伊始,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于1月5日在中央党校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上的一堂具有特别意义的"开年第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习近平  相似文献   

14.
丁国强 《前线》2016,(4):87-8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实现中国梦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贯穿了历史思维、忧患意识,充分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深化和发展,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增添了动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5.
正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5日至8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举行。在5日上午的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4,(5)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4月15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以忧患意识正视社会风险,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底线思维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成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科学思想方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明确了各个重要方面的底线。将坚守底线与积极进取结合起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报告进一步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形成。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蕴含于其中的民生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大国意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美好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十九大报告中13次提到"党的建设",7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历史经验证明:中共愈强大,世界愈和平愈发展。为实现新的伟大工程,《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党建设的总要求。结合当前形势,概括起来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世界眼光,有忧患意识十九大《报告》中还有多处体现出执政党的科学论断和忧患意识:一是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科学、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的精神实质,就必须从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去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发展脉络。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溯源,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化、扶贫脱贫和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方面的思想与实践经历,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的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