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南宁的实践谈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宁市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正逐步形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特色节庆文化活动的举办对区域经济运行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区域无形资产的积累作用效果明显,改善了自然、人与环境,提高了地方经济管理水平和区域的开放度,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不断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边疆民族地区蔓延,包括节庆在内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少数民族节庆的原生性受到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的传统节庆开始逐渐消亡,传统节庆文化已经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一些得以保留的传统节日也在文化内涵、形态和形式等方方面面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选取基诺族最重要的传统节庆——特懋克节为个案研究,通过对特懋克节的由来、文化内涵、活动内容、现代性变迁,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特懋克节的文化变迁,特懋克节与城镇化进程的现代性融合,调适以及再生,找出了城镇化与节庆文化的表征、内在关系及城镇化与节庆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节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应根据节庆文化活动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节庆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发挥节庆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精华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保护好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遗产。普洱的各民族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节日相结合而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保持地方传统文化本色,保护民族文化核心价值,又要不断创新,避免表现形式的模式化;建立民间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节庆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节庆活动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已把节庆活动作为打造地方名片、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来抓,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节庆活动2万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有5000多个。如何把这些节庆活动打造成品牌节庆活动,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节庆作为文化现象具有文化共享、集体参与的特性,其文化整合功能有助于社会群体对地方整体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接纳和融入。地方节庆活动对社会发展和分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参与不足的边缘群体——社会特定群体有效融入时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表现为文化的力量促使特定社会群体在主观上主动向主流社会群体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行为方式靠拢,逐步缩小文化距离,同时,地域文化的教化作用和影响力从客观上同化和包容特定社会群体的意识行为,缓解其与主流社会群体的相对疏离。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位于有"中华文明摇篮"之称的黄河流域,历史悠久绵长。除了拥有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外,还有其独属的民俗节庆日。这些传统节庆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邃悠远。发掘河北地方节庆日的文化价值,分析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河北民俗节日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2011年浙江省共举办节庆活动452场。目前浙江省节庆活动虽然名目繁多,然而真正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却是少之又少。文化创意视角下,浙江节庆活动市场需要规划研究,才能举办有良好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市场规划主要考虑三方面要素,即参与人群;节庆内容;举办节庆方式,其中参与人群决定了后两者。文章主要通过参与人群的类型特征细分,主要依据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态、收入和消费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产业等因素,来探讨浙江节庆活动市场的细分。  相似文献   

9.
民族节庆是民族文化和风俗得以体现的最佳平台,它与旅游结合能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类分类中,羌族俄尔瓦足节和彝族火把节并列其中,四川省是全国最大的彝族和羌族聚居区,这两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在旅游开发中却有较大的差距,火把节已经开发得较为成熟,而瓦尔俄足节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庆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传统节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节庆文化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传统节庆以人为本的原因、具体体现和传统节庆在以人为本方面还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更好的传承传统节庆文化就要了解它,知道它的不足,从而使传统节庆文化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