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曾素萍 《求实》2001,2(3):44-46
不同阶段 ,不同社会及其历史时期 ,义利观的内容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利观的特征表现为 :义利的辩证统一 ,尚义要求的层次性 ,重利方式的多样性 ,义利统一的前进性  相似文献   

2.
潘佳铭 《探索》2003,3(2):71-73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我国古代有尚义的优秀道德传统,但是,却没有正确对待利,以至于今天我们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尚利的个人主义。离开义,无道德可言;不讲利,无法律之根。尚利的个人主义作为社会政治理论,在私有制条件下,不但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而且对于西方的现代文明,特别是其制度建设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成果。要正确理解“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尚义与求利、个人与社会、劳动与享受诸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会波  郑孟煊 《求实》2001,(3):47-49
义利关系具有明晰的层次性 ,是市场经济道德关系的基本特点。在核心道德观念上表现为 :经济层面是“互利” ,政治层面是“自律” ,文化层面是“奉献”。因此要求 :(1)如实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道德状况 ,使在道德建设上既不脱离实际又能正确引导 ;(2 )明确不同层次适用不同道德原则 ,经济原则不适用于政治文化领域 ;(3)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去展示 ;(4)增强个体道德修养是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义”和“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一对范畴。“义”泛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利”则是指物质利益、功利。“义利观”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群体中具有不同的内容。 社会主义“义利观”,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在处理两者关系时,主张“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观点。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社会主义“义利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统一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忽左忽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科学价值观。这一新型的科学价值观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道德辩证统一为理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义利论述为指导,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客观基础,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实践上提出和解决经济与道德、义利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义利失衡—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义利关系态势义利观问题实质上是价值取向问题.义利矛盾自古有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大凡社会变革时期,义利矛盾都很突出.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原有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的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尚在形成之中.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道德批判,以及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上的迷惘与失范,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汹涌浪潮使一切不适应其发展的陈旧的、僵化的、极左的思辨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处于理性的思考与道德价值的认同过程之中.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资源配置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价值规律的普遍作用,往往使人们在热切关注经济效益之时,容易忽视它的社会效益的一面,放弃道德对经济行为的制约、规范、引导职能.在价值取向上误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顾其他的歧途,导致了义利观上的混乱现象,出现了义利对立的论调和以“重利轻义”为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这虽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但同时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一样,在价值的取向上同样需要有价值导向、需要义与利的统一与协调.  相似文献   

8.
“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曾经长期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这场争论的内容很丰富,用今天的话来说,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第二,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冯娟 《求实》2002,(Z2)
“义者 ,宜也 ,乃理之当行”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人类社会活动及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利者 ,人性之所欲”2 ,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利益或者功利。在义和利的两厢关系中 ,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几千年来 ,历代的思想家对义利取向问题作了反复的讨论。有持“义”的 ,有持“利”的 ,这两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其中尤以宋代的争论最为尖锐。一对义利关系的论证最早见于春秋中期 ,当时晋国大夫丕郑、里克提出“义以生利 ,利以生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利观论述的思想史料非常丰富,其中以儒家义利观影响最大.其积极意义在于滋养了中华民族尚义好礼的性格,消极影响在于制约了工商实业发展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继承传统,建构发展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新世纪义利观的坚持发展必须义利并重、以民利为本、求利不违义.  相似文献   

11.
黄亮宜 《学习论坛》2001,(10):29-33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曾有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或曰“义利之辩”) ,而现阶段人们又对义利问题各抒己见并展开不同形式的论争 ,这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义利新辨” ,它将对 2 1世纪中国社会的面貌和命运产生深远影响。进入 2 1世纪 ,我们将在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 ,把 2 0世纪业已进行而未竟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使中华民族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这需要在义利问题上作出更趋于理性的价值选择 ,多一份清醒、一份自觉。对义利问题的看法 ,不仅会涉及…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凸现的是一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精神,它拒斥“价值理性”,把道德置于视界之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呼唤“道德经济人”,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道德的价值,可以为“道德经济人”建构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儒家具有鲜明的重义轻利、公利为义、以义统利的思想倾向,它要求以义规范、制导人的行为,这一重德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今的经济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芳芳 《世纪桥》2012,(17):71-72
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自古代以来就有不少人对道德回报问题进行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可不讲求功利,形成"义利统一,以义统利"的局面。对道德回报不仅是对道德人的尊重,也是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在全社会“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一论断指明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义利观。这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贡献,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儒家义利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义利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什么是“义”?“义者宜也”,“行而宜之谓之义”。直即相宜、适宜,也就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义利关系的几点思考□葛洪泽众所周知,“义利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老问题。关于义利关系,在孔子之前,古人还没有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国语·晋语一》上说:“义以生利”;《易·文言》中也说:“利者义之和也”。但是,到了孔子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围绕"义利之辨",历史上形成了"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再次提到我们面前,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义利关系、义利问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超越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局限性,形成了新型的、科学合理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商品经济很不发达,长期以来人们在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的思想束缚下,形成了一些陈腐、落后的道德观念。恩格斯曾说过,一切道德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人们必须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而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观念。当前,就是要让传统道德观念接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践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现阶段亟待更新的道德观念主要是: 一、用“义利统一”来取代“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很深,长期来人们轻买卖、贬商贾,“文革”中更大肆宣传“革命不讲个人物质利益”,把“义”与“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 ,在领导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党的三代领导极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一、确立了军事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把军事道德纳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 ,突出了军事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二、丰富了战争与和平的道德观。在“和”与“战”的标准上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 ;在“和”与“战”的价值选择上 ,突出了“以和抑战”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 ,突出了战争对社会主义建设危害的认识 ,表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慎战思想。三、深化了对人与武器关系的道德认识。明确指出了在“人与武器”关系中的“人”是有道德的人 ;提出要用军事道德作为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道德保证。四、完善了军事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里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问题。其实,核心也好,原则也好,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反映着社会主义时期最基本的道德关系、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 一、为人民服务核心和集体主义理论基础的一致性 从广义上讲,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不仅反映的是一种道德关系、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而且是一种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或人生  相似文献   

20.
新义利之辩──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理论观点综述(下)李萍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要求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怎样相似和不同的地位。毫无疑问,作为经济组织方式,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确实有其共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