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探究中国的城市化问题,重要的不是要找到最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或最佳的城市化水平,而是要追求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性、协调性和正义性。反思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要更加关注户籍制度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及区域之间自然关系的扭曲。户籍"城墙"导致了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城市等级制和区域社会发展不均衡。户籍制度主要通过粘附、控制和排斥三种机制达至对城市化进程的扭曲。消除或缩小这些负面影响,需要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一是建立公民统一的户口身份制;二是剥离居民户口的社会分配功能;三是保障公民自主选择户口迁移权。所有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法律层面,应尽快制订新的《户籍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不仅仅是户籍与职业身份的转变,居住空间与景观环境的变化,而且是农民社会文化属性的转变和各种社会意义的重构过程,是"人"的城市化过程。这从某个方面预示了我们长期以来所推行的以物质和技术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已经面临巨大挑战,到了必须进行深刻反思和战略转型的时候,而这种转型必须充分考量城市化的本质涵义,并从人的社会角色转变的角度来进行城市化意义的重构,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战略上来。  相似文献   

3.
邓聿文 《小康》2011,(4):100-101
贵州高考移民案背后,显示城市化进程未能解决农民工二代进城的机会均衡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较低的经济成本,借由国家政策的漏洞,进而取得城市户籍、教育等权利时,采取法律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韩志伟从武汉大学的高才生一落而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咎由自取的原因,但其被扭曲的人生之路再次暴露出了户籍制度的僵化带来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4.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长期按户籍标准运行,使得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权的过程中不能被公平地对待。这不仅违背了宪法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规定,而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地区间的人员流动量不断加大,由此出现了在户籍地外受教育,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情形,这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且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异地高考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和借鉴中外经验成果,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创造》2012,(3):32-33
异地高考成为本届两会众议的焦点之一。如今破冰之旅艰难展开,然而地区差异的存在,招生指标如何分配,如何避免"高考移民"等新的不公,又将是一系列等待应对的新课题。其实,对于"就地高考",大众最关心是否会抢占本地的教育资源。"就地高考"话题背后的根本矛盾,在于高校的招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两会前夕,随迁子女家长发起《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签名活动,并征集到超过9万个签名,呼吁委员代表能推动异地高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3月3日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同时鼓励各省积极推进,出台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异地高考实施方案,在目前来说是可行的。在现有资源和利益格局下,因地制宜设定具体条件是现阶段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稳妥的过渡办法。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因此,户籍限制被认为是解决异地高考难题的最大障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经表示,异地高考改革的根本是户籍制度改革,"正是因为有了户籍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发展战略是我国紧迫而长期的重点发展战略。大连选择城市化发展战略,极具战略眼光。数据显示,2008年末,辽宁全省城市化率为60.5%,大连为59.6%,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20年,大连非农人口有望达到户籍人口的75%。因此,分析城市化的具体模式,找准当前城市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并探索全域城市化框架下的实施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域城市化的目标与法治功能的很好切合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经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特质的比对分析,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选择法治主导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化进程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城市软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法,在全面剖析全域城市化中的法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以加强地方法制建设和加强行政执法、坚持司法独立为切入点的法治进路是全域城市化的"阳光之路"。  相似文献   

9.
孙晓青  薛涛 《小康》2011,(11):72-76
中国城市化的现实问题仍有待于系统全面解决,尤其是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我们又如何解决他们在"迁徙、户籍、待遇"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当初钱钟书先生用此形象地影射婚姻,如今看来,这也是中国城市化的真实写照。城外的人不断地"冲进"城里,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面积越来  相似文献   

10.
李凤梅 《人民论坛》2014,(4):244-246
拉美地区贫民窟是城市贫困的集中体现.农业模式偏差、土地改革不彻底、城市化过度发展、经济不景气和政局动荡等因素导致拉美地区贫民窟问题严重.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妥善进行户籍改革、保障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合理布局城乡经济机构和改变城市化建设思路等是拉美“贫民窟”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世松 《理论月刊》2008,(7):171-173
"农民进城"只是农村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它的实质则是农民生产方式工业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思想观念现代化.在当代世界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就地城市化"."就地城市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形式.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土地、生态良好、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是一种新型城市化的路子.农村"就地城市化"已经不是理论上的推想,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又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跨地区的流动人口约八千余万,其中在城市务工经商者不下五六千万之众。文章以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为主体,将其与国家法定的户籍迁移人口相对应,依流体形态分为户籍型迁移人口和流动型迁移人口(简称自迁人口)。认为应给自然人口以合理定位,使其在城市占有一席之地,但要因势利导,主动协调有序转移,并建立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将自迁人口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同时,要做好自迁人口的思想教育,提高城市化要求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前进步伐。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08,(11):60-60
高考从“全国统一”改为“全省统一”,出现了“新高考移民”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一些专家认为,首先,高考资格评定要以学籍为主,淡化户籍。目前中国流动人口过亿,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对于数字庞大的在外地就读的务工人员子女而言,户籍和学籍不对称使得他们从高考起跑线上就没有获得公平的竞争机遇。这不但牵涉到教育公平,而且也影响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在现行的“学籍+户籍”的高考管理体制下,移民二代正在成为没有归宿感的“无根的一代”,这不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影响孩子融入社会,也不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包括学者们也认为,只要户籍转变成了居民,就是实现了城市化。从人口统计、行政管理等角度的确如此。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转居问题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并不是简单的户籍改变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5.
自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原则上在12年年底前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以来,除西藏外,其余30省(区、市)均已公布"异地高考"方案。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自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期,在中国沿海沿江、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很快。然而,其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量"有难"农民进城所致。正因如此,有一些学者质疑,这种现象能否称之为城市化。在中国特定区域内——沿海沿江地区,确实存在着很明显的城市化现象。不过,不能因为那一时期城市化带有"难民"色彩,就否认它。而且,这种城市化与20世纪后发国家,尤其是拉美城市化有一些相似之处,值得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钊  陆铭 《传承》2011,(7):56-5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跨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日益增长,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方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当前户籍改革的做法主要是放松中小城镇的落户条件,但大城市仍然在用户籍政策限制人口规模的增长,而限制的对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并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体现出来.走在城市化进程前列的深圳,其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发生了从"压制型管理"到"监视型管理"的转变,其背后隐含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强制主义"到"法团缺位的合作主义"的变迁.这种变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城市化推动的,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化进程自身.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的农民工户籍市民化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非常特殊的问题,也是非常紧迫、各级政府感到非常困扰、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但是在短时期内又不可能用一种政策、一种模式完全解决的问题。城市文化遗产景观与保护,这是全世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处理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统关系的问题。对中国这样一  相似文献   

20.
童大焕 《小康》2011,(3):120-121
"十二五"将是中国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再不重视中国城市化的全局性、整体性问题;再不尊重中国城市化的原有规律,我们可能就会"越发展、越贫穷,越管理、越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