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几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有碍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因素,这就是由于青年学生个体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差异。本文试就青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这三种年龄差异作出初步的分析。一、生理年龄的早熟与心理年龄发展的迟缓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代青年的生理发育平均要早熟2~3年,这个现象是普遍的。但是,青年生理的早熟,常常没有心理的发展与之相同步协调。而且,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生理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家庭背景对青年群体住房资助获得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差异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城镇户籍及本市户籍的青年群体在住房资助获得上更具有优势;购房时不同年龄群体在获得父代资助上差异明显;相比于中老年群体,青年群体获得更多父代资助;在青年群体中,家庭背景对住房资助获得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发现揭示了家庭背景对财富代际传递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变化趋势,对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的住房分层与财富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生在世,都希望得到珍贵的友情。青年是友情的热烈追求者。他们渴望得到友谊,乐于结交朋友。那么,当代青年交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他们的年龄,职业的差别对交友活动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了探索青年交友的规律,我们对辽宁青年杂志社编辑的《交友》手册中的500名求友青年的要求进行定量分析,管中窥豹,颇受启迪。一、青年交友年龄上的“山峰形”在这500名求友的青年中,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39岁(超过了青年的范围),其中男青年407人,女青年93人。从求友的年龄段上看,19岁到24岁是求友的高峰期,处于这个高峰期的青年约占求友青年总数的66%。请看表(一):  相似文献   

4.
在各类集体行动中,虽然各种参与主体均可能引发关注,但是唯一因参与者的年龄引发各界关注的只有青年群体。年龄是衡量社会经济资源以及政治态度的重要指标。以青年为主要成员的集体行动,一直都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从两个维度来研究中国青年集体行动:一是青年集体行动的议题,即青年集体行动围绕什么问题发生?二是通过议题诉求观测青年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以及议题的论述框架所凸显的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5.
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结果表明:未婚青年实际的恋爱年龄普遍早于他们期望的恋爱年龄;已婚青年实际的结婚年龄也普遍早于未婚青年的期望婚龄;男大于女始终是主流的期望与实践,女青年比男青年更看重这一点,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更坚持这一点;各类青年最为一致、同时也是最为看重的择偶条件是两人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青年是人生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从广义上说,亦是由这部分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青年的年龄划分、生理现象、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认识或研究,从总体上形成了人们的青年观,在人类漫长的认识活动中,青年观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在,根据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有: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其中“青年”阶段的现象和本质最为模糊。这是因为,青年既是一种生命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生命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现象是迅速变化的,这种青年统一体的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很难把握青年的本质。这也是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这两门在青年研究中最成熟的分支学科都未能涵括青年现象基本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有关青少年和青年概念的混淆和年龄边界的游移已成为相关研究、政策及干预的一个盲点。本文首先勾勒联合国系统在厘定年龄界限并推出相关政策措施上的发展轨迹,继而利用首次全国青年性与生殖健康调查的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描述并解释未成年和成年的青年人在性与生殖健康风险与脆弱性方面的异同,最后阐明了厘清青少年和青年概念的现实和政策涵义。为了与国际接轨,也念及中国国情,笔者力主在有关青少年和青年的研究、政策及实践中使用国际通用的年龄划分标准,并在本土化努力中赋予这些静态范畴以更符合真实世界的动态内涵。  相似文献   

8.
青年概念的当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概念是青年研究的基本问题。现实中存在多种青年概念的定义。从综合研究青年的角度,根据人们对青年概念的认识发展,根据当代社会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定义当代青年是处在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人格基本形成和社会自立初期阶段的人;当代青年的年龄界定在18至35岁之间。当代青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青年与现实社会的实际联系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论文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研究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初婚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更可能处于未婚状态;初婚年龄更晚。高等教育对青年结婚可能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其对青年初婚年龄的影响性别间并无显著不同。接受过高等教育不利于30岁以上青年女性进入婚姻,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混合婚配模式下的大龄女性婚姻挤压"假说,认为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女性结婚的可能性不仅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婚姻市场和社会性别观念发挥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思想、志愿服务状况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提炼出一个爱国主义思想因子作为爱国主义思想的测量指标。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思想水平较高;年龄越小的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率越高;爱国主义思想、志愿服务参与率仍有提升空间;爱国主义思想与户口、婚姻、年龄、民族等指标不相关,但受志愿服务参与、教育程度、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对社会保障评估等因素影响;与其他青年群体不同,1996—2001年出生年龄组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和爱国主义思想不存在统计相关性。建议把志愿服务作为提高青年爱国主义思想水平的一个抓手,但相关措施需要考虑青年群体内部代际等差异;提升爱国主义思想还要着眼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并在校园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某一特定年代的同龄青年群体,一般被认为是“同一代人”,但在青年社会学视野中,青年的同代问题却不那么简单,至少还不仅仅是人口的年龄区段自然划分的问题。一同代的划分与确定主要依据某一年代的特定的时代内容,由此可以理解,纯时间区段的  相似文献   

12.
一、封建社会中关于少年的概念在生产力低下,社会生活闭塞的封建社会是没有青年这个概念的,尽管从有了人类之日起就有了青年这个人类生活的年龄群,但作为一个社会年龄群往近代社会以前却没有它的社会地位,只有童年、少年和老年的年龄概念。我国先秦时期“少年”的概念并不多见,如在《论语》中出现了约4次,《孟子》中只出现了1次。不过汉朝以后的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后进青年的转化工作中,有的同志提出:“对后进青年不用着急,他们随着年龄增长,成家立业之后,就会产生某种家庭责任感,就会考虑付出更多的劳动来支撑经济生活,到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成熟起来。”这种“自然成熟论”,对研究后进青年的转化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85,(8)
春节前夕,我们对八个行业七十名青年做了关于“服装与打扮趋势”的调查。这批青年的年龄均在二十岁至三十五岁之间,其中男性占百分之五十七点一,女性占百分之四十二点九。通过调查分析可以明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青年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圈现象,如当今青年人非常喜欢听流行音乐,他们往往是流行歌手的崇拜者;再如青年在服饰上也有特定的审美追求,诸如时尚夸张的设计(如蝙蝠袖羊毛衫)、鲜明的色彩对比。可见,不管是从理念形态的文化上看,还是从已经物化的审美文化上来看,都存在着一个青年审美文化圈,也就是说,在整个审美文化系统中,有一个青年审美文化子系统。当然,青年审美文化系统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文化单位。“文化财富是超年龄层次的,所以青年文化不可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待业指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没有得到就业安置的人员。在这部分人员中,年龄在16至25周岁的被特指为待业青年。青年是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尤其在16至25周岁阶段,已经历了相当时间专门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正面临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新的人生阶段。若在这转折期内不能够顺利地就业,不仅将影响到青年的结婚成家、生儿育女,还将给青年个人成长和走向社会,给青年的父母与家庭,以及社会生活秩序、社会治安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和压力,因此青年待业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我国是个人口多且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大国,就业问题受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研究、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最近,我们在一部分企业召开了有党政工团各级领导、老工人、青年工人、青年知识分子、先进青年参加的座谈会39个,并单独接触了160位同志;对38个企业职工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进行了分析;对21个单位的1256名青年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在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青年组织的建设建立了一支比较精干的干部队伍。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配备干部时,强调年轻化、有朝气,既注意文化水平又注意组织才干和实际工作能力。罗团章规定青年入团年龄是十三至三十岁,团干一般不超过  相似文献   

19.
谭建光同志是一位青年,年龄很轻,原是学中文的,毕业后分配到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工作,对青年有广泛的接触,进而研究青年社会学,著有《青年社会学纲要》一书(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从它的理论要点来看,已说明他有了一定研究水平,故乐而为之序。该书共讲了十四个问题,在许多问题上还有独到的见解,例如青年社会学的对象,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以研究青年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及矛盾为重点;其二,认为  相似文献   

20.
1991年7-8月间,我们对江苏省如皋市、四川省绵阳市、湖南省桃江县、陕西省西安市及北京市的青年做了一次职业观念的调查。对象为该地区非农村户口的青年,年龄在14岁-30岁之间。问卷采用定层、分比、随机抽样的方法,按青年工人、青年干部、青年知识分子和待业青年各占1/4的比例分发。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回收率为97.2%。本文将基于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拟从以下3个方面来探讨城镇青年职业观念:一、青年的就业动因;二、青年的职业理想;三、青年的职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