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行为与自我意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抽取8000名未成年人,对其施测一般资料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农民工子女未成年犯(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者)组的自我意识各因子和总得分都低于城市常模,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农民工子女未成年犯组的行为、合群、幸福因子及总得分低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躯体外貌和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的行为、智力、焦虑和幸福因子及总分得分低于本地居民未成年子女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自我意识状况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水平,越轨行为问题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被害人是指直接因刑事犯罪而遭受肉体或精神伤害,或遭受财物损失或损毁的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未成年被害人有权享受特别照料和协助。未成年被害人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被害以后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关于未成年被害人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未成年被害人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  相似文献   

3.
明确未成年人具有作证资格,只是对未成年证人权益保护的“浅尝”行为。现行作证制度中的基本理念看直接适用于孩子,必然会对未成年人不成熟的生理、心理产生伤害。因此,建议建立未成年证人权益保护的特殊原则,即拥有作证特免权原则、不出庭为主出庭为辅原则和隐蔽作证原则,以期充分保护未成年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一.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 恢复性司法在满足被害人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境遇,它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本着“恨其罪、爱其人”的思想,以向前看的态度对待未成年人过去的行为,用相对温和的方式解决了犯罪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应当允许未成年被告人提供能够证明自己具有良好品格的证据。一般情况下应排除未成年人不良品格证据.但也有例外:未成年被告人的不良品格证据成为犯罪构成要件事实时,可以采纳;未成年被告人的不良品格证据能够证明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与犯罪有关的其他事实时,可以采纳;未成年被告人证明自己具有良好品格时.控方可以提出证明该未成年被告人的不良品格证据;未成年被告人作为污点证人时,其不良品格证据与未成年被告人口供的真实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未成年犯罪人奉行"以教育感化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量刑上比同罪的成年犯罪嫌疑人要轻。美国行刑领域尝试了种种方案措施,不仅有未成年人监狱,而且有未成年犯罪人新收训练营地。美国未成年犯罪人的新收训练营地是消防军队基本训练模式的未成年矫正制裁措施,该营地通过诸多方案(让未成年犯罪人叁加戒毒治疗、保留工作或上学)降低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或促进社会鼓励的行为、缓减监狱拥挤程度和减少综合费用。虽然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新收训练营地存有一些争议,但它仍然是一种流行的替代性制裁措施。  相似文献   

7.
降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逮捕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一直将“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不捕尽量不捕”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但司法实践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逮捕率却一直届高不下,这种现象不利于未成年嫌疑人的改造与成长。如何有效降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逮捕率已经成为摆在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未成年女孩中性格大多有柔弱、不善拒绝的特征,加之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存在,使未成年女孩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屈从的弱势地位,极易受到性侵犯和性伤害。近些年,未成年女孩受到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侵害人很多是未成年女孩边的亲人、邻居甚至是老师。因此,未成年女孩应从小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培养良好的自我防范能力,敢于拒绝来自一切方面的不良诱惑,敢于向任何性侵害说“不”,让生命之花健康绽放。现实生活中,未成年女孩如何提高防范性侵害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防范…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罚金刑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罚金刑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实践中对未成年犯罪人是否应处以罚金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一些无力支付罚金的未成年犯罪人或者对其处以罚金起不到惩戒作用的未成年犯罪人,可以考虑将把本应适用的罚金刑易科为社区服务,这样有利于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抢劫犯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478名正在服刑的未成年抢劫犯的16PF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抢劫犯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方面与普通青少年有非常显著差异。对其中100名未成年抢劫犯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行为相关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办案经历和实际调查等,发现很多地方不良青少年向未成年学生收取“保护费”现象相当严重,已成为导致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并探讨了如何有效遏制这种现象,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未成年刑事司法发展与未成年犯保护 未成年刑事司法的发展史也是逐渐加强未成年犯保护的历史。从未成年刑事司法发展历程看,“刑事司法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少强调未成年犯的特殊需要,刑事司法对未成年犯采用了与成年犯相同的诉讼程序,未成年犯与成年犯一样受到刑讯,并接受相同的处罚,如鞭刑、残损肢体的刑罚、放逐、死刑等。”直到19世纪末,随着人们对未成年犯罪认识的深化,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意识的加强,在一些国家内,未成年刑事司法才开始从成年刑事司法体制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学生离家出走是目前学校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它已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给家庭和学生本人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家庭暴力、应试教育、教师不良行为及网络成隐等因素是造成未成年学生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预防未成年学生离家出走,需要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家庭、社区、学校氛围,从而减少或预防未成年学生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14.
仇虎明 《法制博览》2013,(11):172-173
看守所内的在押人员,主要以未决犯为主,兼有部分短刑期的已决犯,由于这部分在押人员或为正在接受刑事诉讼审查的对象,是否触犯刑法尚未确定,或为虽已确定为罪犯,但刑期较短,针对这两类在押人员的人权保障一直是看守所的一个工作弱点,也是一直是监所检察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文对看守所在押人员享有的基本权利进行了梳理,对看守所在押人员人权保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在法律中对诉讼权利加以确认是诉讼权利取得和实现的基本前提。在以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为目的的刑事诉讼中,要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较成年人更多的诉讼权利保护,就应当时其诉讼权利在立法上加以特别规定,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保障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然而,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事诉讼权利的法律规定,与联合田国际公约规定的国际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对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事诉讼权利的立法规定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十六七岁是人生中美好的年华,而十六七岁的少女则被比喻为春天里的鲜花,人生中美好的花季。然而,近年来,不断有花季少女走上犯罪道路,人生中宝贵的年华却要在监狱中度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仅就北京某法院1996年至1998年5月审结的未成年女性犯罪案件进行分析。一、未成年女性犯罪案件的特点(一)人员特征1.从犯罪未成年女性的户籍地来看,北京户口的城市未成年女性占绝大多数,占79%,外地来京务工的未成年女性仅占21%。2.从受教育的程度看,本应是读书就学的年龄,而这些未成年女性中,在校学生仅占1…  相似文献   

17.
对于未成年犯罪人而言,缓刑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缓刑适用的条件比较模糊,而且规定相对过严,致使未成年犯罪人缓刑适用的比率较低,未成年人的权益尚未得到充分的保护。为更好的体现我国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完善未成年人缓刑监督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的缓刑适用条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未成年人缓刑适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保护未成年被告人司法权益是少年司法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目前司法实践中未成年被告人诉讼权益的保护现状及未成年被告人对司法权益的心理预期及其现实感受进行了实证调研,指出当前未成年人司法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调查发现,现阶段未成年犯罪人的基本情况是:文化程度偏低,案发前处于闲散状态者居多,犯罪低龄化现象突出,多次实施犯罪的比例较高;在犯罪特点方面,主要表现为犯罪的突发性强、犯罪类型相对集中、犯罪手段暴力化倾向明显以及犯罪形式以结伙犯罪为主;在发展趋势方面,今后一段时期内,未成年犯罪人的总数在刑事罪犯中的比例可能突破10%;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比例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未成年人犯绑架、交通肇事罪的比例可能上升;团伙的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未成年人可能更多地卷入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在社会上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而弱势群体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更是弱势群体,因弱势群体所处背景、经济地位、文化水平等因素,导致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状况堪忧,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有的开始滑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如何保护和正确对待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利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