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学者撰写的《马克思传》,对比李季、萧灼基、张光明所著《马克思传》:在"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的近代语境下,为传播社会主义,史学家李季描绘了一个辗转于"战场"和"研究室"的马克思;由于亲历苏式经典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化,经济学家萧灼基塑造了一个作为伟大革命导师和社会主义经济变革引路者的马克思形象;国际共运史专家张光明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的思想解放,强调以平和、公正的心态对待马克思,从历史视野出发刻画了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以"社会"概念为视点来透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我们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中建构起来的崭新而独特的整体理论视角."社会"概念已经成为进入并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因而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来源,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3.
"新型文本学"是创立"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最终落脚点,而马克思的读书笔记研究是我们开展文献学研究、建构马克思新型文本学的基础性环节之一,也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生长点.首先,马克思早期笔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马克思所实现的理论变革、哲学创新以及哲学创新的理论来源.其次,马克思中期笔记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领会<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实质和理论空间.最后,只有深入开掘马克思晚年所作的笔记,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其晚年所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升华.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马克思笔记没有得到公开发表,这些笔记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恰当的估价.此外,马克思笔记本身横跨时间长、数量大、涉及的问题全面又复杂,研究难度较大,国内外学者研究极为不足.因此,应当大力加强马克思各个时期笔记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唯心论的浪漫主义想象,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自由梦想。德国唯心论的浪漫主义表现为抒情的、个人的美学的浪漫主义,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领域。它们表现为对无限、绝对精神和上帝的情感迷醉,表现为无力的个人化的感伤和纯粹美学体验,这种浪漫主义不过是主观的情感之梦。与这种浪漫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找到了物质手段来实现浪漫主义的梦想,使梦想变为现实。由此,梦想具有现实的力量。马克思的浪漫主义蕴含"力的隐喻",这种隐喻在马克思的一系列文本中都有体现。这种"力的隐喻"表现在劳动力、生产力和工业力等一系列概念中。这种"力"的载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人类解放的普遍阶级,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代表。也是马克思浪漫主义反抗诗歌的创作主体,通过无产阶级的力量,马克思使世界浪漫化了和诗化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浪漫主义诗人。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传人,马克思同样具有浪漫主义的反讽意识。这表现在他对无产阶级力量的清醒认识上。无产阶级并不具有"神力",它只是一种历史性的、具体性的主体。无产阶级是一个反讽概念和过渡概念,无产阶级通过自我消解来达到自我实现。马克思由此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反讽诗人,与德国唯心论的神秘浪漫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5.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学界关于"自我"的讨论对马克思带来了巨大影响,构成了马克思"自我"观的学术场域。马克思对"自我"的论述采取三重形式:"自我"对每一个真实个人来说所应具有的普遍性质;这些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被发展和实现的情况;判定这种情况的现实基础和历史阶段、辩证超越这种限制,实现每一个"自我"所应具有普遍性质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方法。这三重形式构成了马克思"自我"观的张力结构,它们使马克思对"自我"的思考始终呈现两个相互构成的方面。马克斯的"自我"观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一生著述颇丰,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事业在20世纪被全世界1/3左右的人所信奉、所践履,实现了对社会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的变革,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至今没有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能够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发挥如此巨大的社会效用。这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与其他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不同;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及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然而,20世纪末的苏东剧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  相似文献   

7.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的开端".这一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纯粹现代性品质.一方面,从马克思哲学中寻找"后现代"具有非法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也不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资本逻辑不过是内在于现代性之中的否定性环节.按照康德、海德格尔以及马克思的理解,三者对现代性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现代性的主题就是"人向人的复归".这其中包括"双重复归":即人从"神"那里的复归和人从"物"那里的复归.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第一个复归,而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完成了第二个复归.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纯粹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8.
苏联学者的东方社会解读模式,是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两种主要解读模式之一.该解读模式对笔记的主题、历史地位作了严重误读,带有根本性的理论缺憾,就其整体而言是不科学的.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有助于准确评价笔记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概念究竟是否蕴含着关于道德谴责的规范性内容,当代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一。R.G.佩弗承袭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重构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阐明了马克思剥削概念的道德内容,有效地驳斥了认为马克思剥削概念由于缺乏道德力量而无法完成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的观点。但由于抛弃了马克思研究剥削问题的现实基础,他所恢复的这种道德批判力量又略显苍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立场是"一元立场"与"多元立场"的统一,马克思的哲学立场是一元"实践主体"立场,马克思哲学的"多元立场"是一元"实践主体"立场的展开.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主体"立场的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实践主体"的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合法性"的讨论,旨在完善"中国哲学"学科的方法与理念,而绝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耸人听闻地表述的,是旨在颠覆"中国哲学"学科.目前"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式,一方面使我们隔绝和远离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对典籍文化的原生态造成很大破坏.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增加难,源于体制性障碍.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减负的目标,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包括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农村税制改革、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一、当前“免、抵、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难点1 政策本身尚有不完善之处一是总分支机构办理“免、抵、退”税问题。针对总、分支机构办理“免、抵、退”税问题 ,深圳市国家税务局于 1999年下文明确 :“总机构有进出口经营权而分支机构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 ,由总机构汇总向总机构所在地国税征收机关申报纳税和办理‘免、抵、退’税”。但在一年的实践中 ,由于涉及到交叉征收管理问题 ,很少有生产企业总、分支机构按此规定办理。具体原因 :一是企业分支机构一般都是独立核算的 ,在分支机构众多的情况下 ,由总机构汇总申报“免、抵、退”税增…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