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索沃危机以严酷的事实揭示出美国霸权主义的狰狞面目和侵略本性。面对当前世界新战略格局的急剧演变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站立世界潮头,着眼新的世界战略格局演变,努力把握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带来官兵思想和行为上的深刻变化,也带来军队政治工作环境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世界中的文化霸权主义、灰色信息和虚拟社会的游戏规则等,都正在对官兵产生着各种负面影响,这是军队政治工作必须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文化扩展了军队政治工作的环境,优化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实施平台,开辟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带来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机遇。因此,理性地审视网络文化,客观地分析网民言行,培养网络时代的清醒眼光,是网络时代军队政治工作环境实现扩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美国霸权主义历史悠久。从百年前的地区大国演变成当今世界的超级强国,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历经关注他国利益、否定他国利益、蚕食他国利益、覆盖他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等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认清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警惕其发展动向并制止其挑起事端,是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4.
作为指导美国新世纪“反恐”背景下国际政策的第二份纲领性文件,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对布什总统余下任职期间里的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直接体现了未来一段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发展趋势。中国作为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打击对象,必须准确把握这些趋势并制订行之有效的反霸对策,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5.
世界政治中的“中南亚”:新的地缘政治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星 《外交评论》2011,28(5):1-10
从宏大的世界历史图景来看,冷战后由苏联解体开启的实力中心动态转移进程以及"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战略整合,可以被视为地缘战略思想传统和大国权势政治逻辑的自然延续。为此,把中亚和南亚视为一个战略聚合体——"中南亚",并将之置于21世纪世界政治中加以考察,揭示其地缘属性和蕴含的巨大的国际政治张力,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尤其富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闯 《外交评论》2003,(1):36-40
冷战后“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的斗争是决定国际关系格局发展的突出问题。“9·11”事件后,美国将反恐问题提到全球战略的第一层面,加大对本土防范,但美国谋求对世界领导权的根本目标没有改变。霸权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都对当前的世界构成威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应该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美国霸权主义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美国国内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美国霸权主义依旧具有坚实的国内基础;但从国际社会来看,国际反霸“软实力”的增长将使美国霸权地位面临不断被削弱的危险。这两个方面都表明,美国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其外交政策的霸权主义倾向,因此,21世纪初国际社会的反霸权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韩元元 《工会论坛》2015,(2):106-108
加尔文主义作为一种神学体系,和其他的神学体系一样,都包含着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而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决定了现实中对政治模式的选择。美国政治观念中的"权力制约"、"有限政府"、"地方自治"等观念都基于一种对世界和人性的判断。最初到达新大陆的美国殖民者和美国制宪先贤们很多受到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因此,加尔文主义和美国的政治观念之间存在重大关联。加尔文教派在美国实行的长老制和会众制(公理制教会)治理方式,构成了美国政治制度中代表制和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美国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甚至认为,加尔文才是真正的"美国之父"。  相似文献   

9.
美国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美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而且卓有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了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色,并研究集中体现其社会化特色的美国社会性教育途径,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划分世界的中轴位置从原来的美苏之间改变为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美国赢得了唯一的超强地位,同时世界格局正在多极化发展。欧亚大陆仍然是全球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央舞台,美国与欧亚本地大国争夺欧亚地缘政治空间。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大国关系为主线,形成新的地缘政治组合体。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创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已经不适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正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现代化的一些主要成果,如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公民素质提高、社会动员等,往往加重了政治体系的负荷,从而促进政治发展.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然而,随着政治发展研究的深入,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在当代政治学中有了区分,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两者在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诉求是不同的.政治发展注重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制度化",而政治现代化则注重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即民主化".当然,政治发展最终是以民主为目标,但在改革的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是注重制度建构的强化.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殊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7页.)保持政治稳定,不仅是政治体系自身存在和运作的需要,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小平同志曾提出稳定压倒一切,但同时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应辩证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民群众不仅有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而且有政治需要;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高质量的满足。本文认为应走出讳言人民群众政治需要的误区,认真关注和研究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因为政治文明源于政治需要,谈论政治文明而对政治需要绝口不提,无异于缘木求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4.
政治和谐是指政治关系的和谐,是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或秩序。从政党制度的角度来看,要使一个国家达至政治和谐的状态,必须要有和谐的政党关系、和谐的政治参与、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过程中积极的政治变迁,即国家公共权力配置社会利益的理念、制度、规则、程序等的积极变化。政治发展没有绝对权威的模式可遵循,也不应该把本国的政治发展局限于某个政治发展的模式之中。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中政治系统的有序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统一于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政治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治录用是政治系统为了填充体系中的政治角色对社会成员或组织进行的选择与诱导。它主要包括两种政治角色的录用,一种是公民角色的录用;一种是精英角色的录用。政治录用的标准在形式上分为政治标准与专业标准两个类型,二者相互矛盾又缺一不可。对于国家政权来说,政治录用具有保持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提升公民政治素质、社会价值导向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的功能,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延续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和谐是政治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和谐,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扣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许耀桐 《理论前沿》2003,23(2):29-31
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分析了二者的内在关系、主要目标和若干难点。  相似文献   

19.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从严治党的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执政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执政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执政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公信力和话语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要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要将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作为根本目标,要将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体系落到实处。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真正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20.
在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政治潮流、“民主、和谐、发展”已成为国内政治主题的当今.从民主政治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政党制度,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来加强政党制度的建设就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民主政治为评价标准,对西方政党制度展开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借鉴西方政党制度中有益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