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会”上有件稀奇事,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在人民大会堂休息室的南头,天天挤得水泄不通,代表、委员里三层,外三层,恨不得要把台子压碎。是追星族围观明星吗?不是,“两会”上明星如云,随处可见,完全不必都赶到南头去凑热闹。是有什么优惠商品出售吗?更不是,那地方既没好吃的,也没好穿的,更没有什么华丽包装的东西。那里是什么地方呢?那里是大会信息咨询处。代表、委员挤到那里,不为别的,仅仅是为了索取几个数  相似文献   

2.
在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时代潮流中,企业经理、厂长们的心愿是:给我们“松绑”,企业党委书记们的心愿是什么呢?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又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呢?他们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最近,福州市委企业工作部邀请部分基层单位党委领导进行座谈。下面是他们对几个问题的回答。一、企业党委书记对开放、改革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回答是一致  相似文献   

3.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前几年颇为流行的说法。这一说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过对其“发明权”的争论。其实是大可不必争发明权的!因为,这一理念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片面的,甚至也可以认为是不及格的。为什么不可以提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呢?为什么不可以是经济与文化共同搭台,经济与文化共同唱戏呢?经济是基础,这是尽人皆知的理论常识“。基础”不就是“搭台”的同义语吗?社会早该进展到经济反哺文化的新阶段了。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正在日益增强。我们不是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吗?学习什么?主要是指学习文化。我们不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列宁讲,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不用说,更离不开文化,尤其需要和谐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一国尽服紫”,引起了齐国紫服价格的暴涨,五件素服的价格也抵不上一件紫服。齐桓公感到很忧虑,就问管仲:“我好穿紫服,一国百姓也争相穿紫服。现在紫服这样贵,该怎么办呢?”管仲说:“《诗经》有言:‘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大王想纠正这个风气,何不从您自己开始试着不穿紫服呢?同时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衣服!”齐桓公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先自己不穿紫服。当时凡看见左右或来进见的官员中有穿紫服者,桓公就说:“离远点,我讨厌紫服!”结果在当天,郎中里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二天,都城中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三天,一国  相似文献   

5.
历经整整10年努力,人们盼望已久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终于颁布了。这是企业广大职工、干部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大家当前谈论的“热门”话题。此刻,我们的厂长、经理同志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可以想见,你们的当务之急正在组织学习《企业法》,全力落实《企业法》。作为一厂之长,在学习和落实《企业法》中,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要牢牢树立  相似文献   

6.
盛夏七月,川西平原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也是一个炎热的季节。中共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带领省委、省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邀请西南财大和省社科院的教授、专家,一道冒着炎热下厂去搞调查研究。他对大家说: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脊梁,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现在大家都说“老乡”(乡镇企业)和“老外”(“三资”企业)比较潇洒,那么我们怎样让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个“老大”也潇洒起来呢?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瞭望》1985,(8)
结婚,对青年人来说,无疑是件大事。八十年代青年人办婚事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抽榉调查之后,觉得可以用“能挣会用”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能挣”,指大多数年轻人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来办婚事的,基本上摆脱了对父母的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一案已尘埃落定。但值得我们研究注意的是:慕的落马最初是被一位香港记者发现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的。1998年慕绥新邀请一批香港记者到沈阳采访,一位香港记者盯住了慕绥新的一身“行头”:衬衫、领带、西服、皮带、鞋……全是世界名牌。粗略一算,少说也得值几万元港币。中国一位市长的月收入怎么能穿得起这么贵重的“行头”?这位记者在香港一家报纸上报道了这件事,其潜台词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根柢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是不错的.然而“服饰文化”似乎有时也关系大局.“胡服骑射”曾是老中国改革的重大举措.而西服革履也曾被看作是改革开放、而“中山装”则被当作保守僵化的象征.西服革履侵入中国,至迟在本世纪初吧,世谓洋服.“五四精神,时代前面” 的北京大学于五四后整顿校风,规定制服,穿什么呢?学生公议,决定的是“袍子和马褂”.这究竞算是倒退投降还是维护国粹的尊严?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这是当前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议论。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现象?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筐”里到底都装了些什么? “筐”在这里是一个贬义词,是说企业文化被搞得太泛了,太滥了,把什么东西都当成了企业文化。那么,这个“筐”里究竟都装了些什么呢?据我们的观察和清点,大概有七大门类的东西:一是企业观念形态的文化,例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等;二是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业务教育及  相似文献   

11.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12.
学哲学释疑     
元晴 《瞭望》1990,(30)
学哲学是一件好事、重要事,理应“毫无疑义”,为什么还有一个释疑问题呢?为了证明这不是杜撰,让我先举出一个事实:某校举办一个庞大的“哲学研讨班”,中间安排一项实际活动——参观天津市郊区一个以改革成绩丰硕著称的村庄。那里的领导人在向参观者们介绍情况后率直地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又提学哲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年搞“大跃进”时大讲哲学,“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武力干涉南联盟,据说是有“理论根据”的。什么“理论”呢?曰:“我们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说得多么动听啊!“价值观”,这是属于我的专业研究范围。据我所知,在美国仅仅是以书立论的价值观不下几十种。能入流的价值观也有好多种。我不知道他们如今轰炸南联盟是为了他们的哪一种  相似文献   

14.
崂山道士传授王生穿壁之术后,王生几次穿壁,连遭失败,头上还碰起了老大的疙瘩。但此系“家丑”,不宜外扬,因此外间很少知道,反以为王生真学了什么“仙术”,道士真有什么“神通”。因此纷纷前往投师,也想弄上一张文凭。道士一见这行情,决定顺水  相似文献   

15.
严秀 《瞭望》1985,(14)
题目上的这个意见,这几年我们听得很多,而且对这件事情的担心程度,还远比对旧的终身制严重得多。因为新的“终身制”是二三十年或三四十年的问题,自然规律对这些同志要宽得多。如果一个根本担任不了领导的人(不管他是哪一级,哪一部门)上台后,即使几年毫无成绩,也要把江山一辈子坐下去,国家和人民怎么受得了呢?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段时期,一些窗口服务行业推出了“服务忌语”,规定服务人员不得对顾客使用某某语言.这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体现了对服务对象最起码的尊重,也体现了服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由此想到,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不是也该推行一些“服务忌语”呢?我们常说,“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尽管“彼此服务”  相似文献   

17.
杨明 《侨园》2005,(1):26-27
年过半百的澳籍华人陈佩珊女士,儿女成才、家境富有,而她却毅然到了广东省穷困山区做义务教师,是什么促使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孩子们的眼睛把她留下来2000年春,已经回香港居住的澳大利亚籍华人陈佩珊跟着几个朋友来广东旅游。同行的一位朋友说她在怀集县山区资助了几个读不起书的孩子,当时陈佩珊很惊讶:“广东很富呀,怎么会有读不起书的孩子?”一位广东游客告诉她:“广东周边许多大山里人们生活得很艰难,许多孩子因为家里没钱上不了学。”于是陈佩珊跟着朋友去了怀集。  相似文献   

18.
累也心甘     
那天晚上,我疲惫不堪地坐在饭桌旁,面对热腾腾的饭菜毫无胃口。妻子一见就明白了,说一句:“搞政工的怎么还这么累?” 让我怎么回答呢?十年来,和我一道走上政工岗位的同志几乎改行改完了,每走一个我“累”一回。“累”过之后又觉得也许人家更适合于行政或者别的工作;而政工这一行也需要有人干,这是我的岗位,我不能走。 怎么能不累呢?每当分配奖金、评比先进时,“见困难要上、见荣誉要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之类平时教育别人的道理总在脑海中翻腾;自己生活中遇到困难、工作上遇到压力时,多少次已经动身去找上级领导,都在途中退了回来“你平时是怎样教育人家顾全大局、克服困难的?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好,你的道理又有什么说服力?”十多年来,我没有休过一次完整假期,没有在家渡过  相似文献   

19.
发刊词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出版了。这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盼望已久、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出版这个刊物的宗旨是什么呢?党的十二大提出,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了贯彻十二大和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开创新局面。这个刊物,就是应这一需要而创刊  相似文献   

20.
傅强 《瞭望》2002,(10)
在纽约、在巴黎、在伦敦、亦或在东京,每当周末来临,一辆辆小轿车象蜘蛛网似地向城市四周散发开去,逃避城市的喧嚣;而在周末结束时,它们又象鸟儿归巢般涌回城市。人们出城做什么呢?老百姓说是去“玩儿”,Modern一点则曰“休闲”。正是人们的休闲,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休闲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