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美华是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一名青年女职工,年仅34岁,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在领导和职工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她的诚实劳动,6年来,她向国家累计交售粮油44.5万公斤,创产值81.85万元;交售羊肉4800公斤,创产值7.2万元,共获利润25万元。1999年,她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学三比”先进女能手;2000年3月8日,被评为全国农林系统先进女职工;同年12月, 又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2003年她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大代表。 王美华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偏瘦结实  相似文献   

2.
生于1970年的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女职工王美华是军垦第二代。高中毕业后扎根团场,从事种植业,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依靠科学种植技术,凭着一股敢闯、敢拼、敢试的闯劲,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业工人成长为团场颇有影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在连队承包土地6年来,国家交售粮油16.59万公斤,创产值39.4万元,获纯利17.7万元。2000年3月被全国农林工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1998年,李自新以5万元买下连队的802机车,开创了农十师一八三团外来职工承包机车的先河的话,那么1999年李自新获得8万元的纯收入,则成为一八三团外来职工勤劳致富的一面旗帜。 面对这犹如天文数字的高额收入,李自新有些惶恐,他不敢相信这是自己一年的劳动所得。他高兴,他兴奋,他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他由衷地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感谢团连领导对他的关心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6月7日,农十师一八三团为弱势群体设立的“扶贫帮困”基金正式成立,来自团机关及基层的近100名干部一次性向“扶贫帮困”基金捐款2.53万元。  相似文献   

5.
今年30岁的王美华,一个很普通的女性,一双充满自信的大眼睛,蕴藏着倔强执着的追求,近几年风里来雨里去,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使她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靠党的富民政策、靠聪明才智,靠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五敢”精神,在贫瘠的土地里描绘了一幅幅壮  相似文献   

6.
正十师一八三团担负着38公里边防线的守护任务,是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边境团场。过去由于受土地、气候等条件制约,职工增收困难,2010年以来,团党委从团场"人多地少,一季生产四季消费"的现实出发,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源泉竞相迸发,团场自营经济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收入比重由2009年的人均6907元增加到2012年的10589元,自营经济成为团场职工多元增收的活力源泉。小芦苇做出了大文章遍地的野生芦苇是一八三团秋冬独有的"风景",每年的产量稳定在  相似文献   

7.
正"我太幸运了,赶上了团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种了枣树,光2011年我就盈利了37万元。"近日,笔者在地头和李维莲聊起去年的收入时,她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李维莲是农二师三十三团十八连职工,她自1995年从四川宜宾市来团承包土地。17年来累计承包种植过1958亩土地,其中4年承包50亩红枣园,共向国家交售了2150吨优质棉花,50余吨特级商品果,向国家、集体上缴了34.3万元税金利费,她多次荣获团"致富带头人"和"先进生产者"称号,2011年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35岁的李刚,从事大田种植已有好几年了,如今,凭着一副闯劲的他,成了十师一八三团有名的"蔬菜王"。出生于"80"后的李刚从四川老家来到一八三团已有十多年了,先后种植过打瓜、葵花等,但因由于土地盐碱性大,前两年一直收成不好,连年亏损,曾让他有了放弃的念头。后来团场设施办招人的时候,他接触大棚蔬菜,然后种了一年大棚蔬菜,发现大棚和陆地蔬菜有一段季节差,就是大棚蔬菜结束以后,陆地蔬菜弥补  相似文献   

9.
今年42岁的薛显云,在农十师一八四团五连这块土地上一干就是6个年头,凭着自己的泼辣能干,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99年她怀着对兵团的热爱,来到了农十师—八四团,成为五连的一名正式职工,当年,夫妇俩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收入达1万余元。2000年,她承包了30亩棉田。不懂种植技术的她,就虚心向技术人员和老棉农请教,抓住农时精心管理,做到棉田干净无杂草。由于管理有方,30亩棉花籽棉单产335公斤,总产量10吨,当年就实现纯利润1.76万元。夫妻俩利用业余时间打零工又收入近万元。2001年,她承包了39亩地,年底棉花籽棉总产量13吨,纯收入达2万余元。薛显云又投资1.3万元购买了一台小四轮,夫妻俩仅帮别人解放棉苗、浇水、打顶、拉运棉花收入达1.5万元。  相似文献   

10.
杨桂英是农一师一团十九连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植棉女工,年仅39岁,多年来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棉花种植工作。仅2000-2004年,杨桂英累计总产籽棉55.3万公斤,平均亩产籽棉391.6公斤,实现总产值231万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润36.2万元。1986年,杨桂英从天府之国四川来到了盛产棉花、水稻的农一师一团,在十九连开始了她的团场职工生活。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她十几年如一日,一直在大田一线承包土地。她努力钻研种棉技术,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和对植棉工作的执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先后获  相似文献   

11.
成立于1997年的农十师水利工程管理处现有职工50人,承担着农十师一八三、一八七、一八八、一八九、一九0团等团场31万亩农田和一、二、三级水电站引、输、配水任务。短短三年时间,该处就取得累计收入1165万元,固定资产增值480万元,节水3.8亿立方米的骄人业绩。奥秘究  相似文献   

12.
<正>连队干部说,她是一个好职工;连队职工说,她是一个好党员。她,就是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职工张丽华。张丽华是团场成长起来的军垦第二代,不仅是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而且被公认为团场妇女的学习标兵。她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收获,用真诚和奉献赢得了赞誉。2006年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和兵团、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敢吃"螃蟹"不畏难在一八三团,张丽华是运用新技术种植甜菜的第一人。张丽华最初承包的土地位于连队南干灌渠下游,是团场周边典型的"戈壁地",没有人愿意承包。2001年,张丽华率先承包了  相似文献   

13.
地处中蒙边境一线的十师一八三团,过去由于受土地、气候等条件制约,职工增收困难,自营经济人均不到2000元。2010年以来,团党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源泉竞相迸发,团场自营经济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由2009年的人均6907元增加到2012年的10589元,自营经济成为了团场职工多元增收的活力源泉。小芦苇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十师一八三团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使团场300多名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孟图亚是该团一名蒙古族职工,前几年她和丈夫在乌鲁木齐开了一家装修店,可经营不到3年小店就倒闭了。她和丈夫一起回到了一八三团。今年,团场为职工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孟图亚抓住机遇争取了一份社区保洁员的工作。为了更多的职工实现就业梦想,该团还出台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农十师一八三团工会主席王桂珍来说,她的生活道路更曲折,更艰难,而且带有很大的悲剧色彩,因而也就更感人。 故事先从去年4月5日说起。  相似文献   

16.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农十师一八三团工会立足团场实施"屯城戍边"、"一团一品"、"特色农业"三大战略和"民生优先"、"文化铸团"、"人才强团"、"戍边立团"四大工程,以对口援建为动力,推动团场劳动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奋勇争先创一流2010年以来,一八三团经济社会建设步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对劳动竞赛的重视程度也提到了新的高度。连续两年以团的名义出台了《一八三团劳动竞赛管理办法》和《一八三团劳动竞赛  相似文献   

17.
<正>"王凤霞,今年你挣了多少钱?""也就5.9万元,再加上小麦直补共7万元吧。"近日,在农四师六十七团银行,女职工王凤霞一边数着兑现款,一边笑眯眯地回答着李梅的问话。王凤霞是1994年起开始承包土地的,由于不  相似文献   

18.
农-师七团三连女职工王新芬植棉7年,向国家交售籽棉50多万公斤,创产值近200万元,上交利润近100万元,个人收入50多万元,连续5年被团里授予植棉状元、拾花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1994年,王新芬从河南来到七团三连,当年承包了60庙新荒地。她虚心学习植棉技术,订阅科技书刊,把学到的植棉技术记录到本子上,运用到实践中,第一年承包新荒地没有亏损。1997年,团场推行两费自理承包责任制,王新芬率先交纳土地自理金,承包了113亩生荒地。很多职工不理解她,在连队承包土地多年的职工都不敢包生荒地,-个承包土地的新手承包生荒地,不是明摆着扔钱吗?这一年,在经历了低温和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王新芬收获籽棉2.8万公斤,获利超万元。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45岁的张晓梅,从四川老家来到二师二十九团九连,扎根团场一干就是25年,她依靠勤劳苦干、诚实守信走上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并以帮助他人而体现人生的快乐。初来团场工作的张晓梅一贫如洗,她一边工作,一边靠打短工,省吃俭用节约了一点积蓄。利用手中仅有的3万元,盖起了简易的猪圈,喂养了6头母猪。靠着几头母猪不断繁殖,张晓梅的养猪事业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壮大起来,规模逐年扩大,收入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04年,团场实行土地租赁承包,连队有800多亩土地无人承包,张晓梅和丈夫一商量,卖掉了猪圈,又向亲戚借了20万元承包了连队无人问津的土地。本想在土地上大干  相似文献   

20.
种地饲弄庄稼,雷春香可算是把好手,不过大多时她不在自己家的地里忙活,而是在互助组中困难户家中的地头。为这,2004年一八一团授予了她模范职工光荣称号。 1984年至今,雷春香在一八一团六连这块土地上已默默耕耘了21个年头了。她用最朴实的方式——劳动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当初王小英、罗广斌的一句玩笑话。却让认真的雷春香把互助组成立了起来。两年前妁王小英和罗广斌两人土地合起来也不足80亩,而且能投入生产资金也很有限。互助组成立后,雷春香把自己的200亩土地拿出来与王小英、罗广斌的土地进行平合平分,而且还给他们以资金上的帮扶。在她的引导下,互助组的生产很快投入运行,一年的春种秋收,获得丰收的王小英、罗广斌喜上眉梢。对其他职工的帮扶,她也同样十分慷慨。在雷春香那个俭朴的家中可看出她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然而翻开她那本家庭记事本,却记载着这样的一页:童新云更换农机,资金不足垫付2万元;张爱民买运输车辆资金不足垫付1万元……身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好人,好人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份真情、一份普通人的助人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