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已有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儿童受欺负的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外界因素,而是儿童自身的一些不为人喜欢的特点,如不良的性格行为等。但目前人们对关于受欺负儿童自身特点的论述却很少。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受欺负儿童的自身特点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陈欣银等人修订的儿童社会行为量表以及自尊量表、焦虑量表、孤独量表等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考察初中和小学阶段儿童的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受欺负次数对儿童的同伴拒绝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种作用基本是通过儿童的行为发生效用;儿童受欺负的频次、持续时间及其同伴拒绝水平影响儿童的自尊水平,同伴关系在学校欺负与儿童的自尊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卷入欺负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欺负/受欺负者相对一般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精神症状,而且随着受欺负时间的延长,儿童的焦虑、压抑和孤独的情感更强烈。  相似文献   

3.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陈欣银等人修订的儿童社会行为量表以及自尊量表、焦虑量表、孤独量表等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考察初中和小学阶段儿童的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受欺负次数对儿童的同伴拒绝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种作用基本是通过儿童的行为发生效用;儿童受欺负的频次、持续时间及其同伴拒绝水平影响儿童的自尊水平,同伴关系在学校欺负与儿童的自尊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卷入欺负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欺负/受欺负者相对一般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精神症状,而且随着受欺负时间的延长,儿童的焦虑、压抑和孤独的情感更强烈。  相似文献   

4.
儿童欺负现象是发生在中小学的一种普遍攻击行为,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小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的心理学者对该现象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特殊类型攻击行为的了解和认知,同时有助于唤起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青少年自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儿童依恋的发展受一系列环境因素和儿童自身主体因素的影响 ,过去研究最多的是母亲的养育行为与儿童自身特征这两大因素。近 2 0多年来 ,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及社会其他成员在形成依恋中的作用。一般来说 ,养育质量、母爱缺失与剥夺、儿童的气质、家庭与社会环境等 ,对儿童依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校园欺负问题是中小学生中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它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蒙上了阴影,也成为许多孩子的噩梦。本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受欺负者遭受欺负的经历、受欺负者的抗逆力水平、影响受欺负者抗逆力水平的因素。依据Hunter抗逆力的层次模型,采用抗逆力的三种策略形式来分析受欺负者的抗逆力水平,最后结论认为,发挥外在保护性因子的作用是快速有效提高受欺负者抗逆力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Hoffman与韩进之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对他们的研究作一番比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特点及认知发展、情感、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市初中预备和初一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心理能量的获得上存在着差异。流动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学校环境以及同伴关系等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有着显著的影响。流动儿童对一些不公平制度表现出敏感和反抗倾向。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儿童感到自身受社会环境重视的程度,极大影响着流动儿童能否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9.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迁移”到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的缺损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何保护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关乎到儿童自身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以及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取了159名小学五年级儿童,主要采用故事访谈法研究了儿童在失望情境下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失望情境下五年级儿童的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的人际类型主效应显著,儿童在人际关系类型为老师的情境中,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得分显著高于人际关系类型为父母的情况;性别主效应不显著。(2)失望情境下五年级儿童的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的差异显著,并且这种差异未受到人际关系类型的显著影响。(3)半数以下五年级儿童未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情绪表达目标受其所处人际关系类型的影响;在老师这种人际关系类型下,儿童使用规则的目标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一名学业不良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借助调查、访谈、观察的方法,分析讨论了该儿童同伴接纳水平、同伴关系类型以及同伴关系特点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该学业不良儿童同伴接纳水平比较低,只得到很少的正面提名和反面提名属于被忽视儿童。倾向于交往同性和性格开朗的同伴,与邻桌的同伴以及那些学习成绩也不大好的学生交往更为密切。同时,该学业不良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同伴影响较小,对同伴的依恋也较弱。  相似文献   

12.
流浪儿童作为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流浪儿童自身特殊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点,需要中心在救助过程中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并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流浪儿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况,为流浪儿童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W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四个因素来分析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实施的是以机构救助为主流模式,但这种救助模式存在救助能力不足、救助方式被动化、程式化,难以满足流浪儿童的根本需要等局限性。国际社会已有的矫正模式、康复模式、预防模式、人本救助模式等四种模式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即对流浪儿童救助经历了从强制性向预防性、回归性转变的过程。在理解我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本土化的“预防—救助—回归”三位一体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广东五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教育学习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的差异。数据分析揭示,留守儿童虽然在这几个方面诸多指标上的表现要比非留守儿童差,但这些差距几乎都仅存在于小学生群体中。在中学生群体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教育学习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的差距都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可见,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会随留守儿童的年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被忽视儿童是指那些只得到同伴很少注意或几乎得不到注意的儿童。被忽视儿童在社会技能的某些方面存在着自己的特点和不足。家长和教师如果在了解被忽视儿童社会技能和被忽视原因的基础上,对其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教育干预措施,那么其同伴地位就会得到逐渐改变。  相似文献   

17.
儿童成为刑事被害人现象的突出,使得儿童被害人保护变得迫切。儿童本身的特殊生理特征和其在案件中的惟一性、亲历性,是儿童被害人保护的必要性所在。尽管刑事被害人保护已有一般性原则,但针对儿童的特殊性,还应有一系列独有原则,体现对儿童被害人的特别保护。为落实儿童被害人保护,有必要在刑事司法过程中针对儿童的情况设置综合救治制度以及特殊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中国实施《收养法》以来,已有60,000多名中国失依儿童被跨国领养到美国家庭。美国人跨国领养的主要动机是不能养育和博爱。领养是通过被中国政府认可的、在美国的中国儿童收养中心办理的,经过家庭组配和中国实地认养来完成。家庭养育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健康状况,认同文化差异,帮助被领养儿童进行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被领养儿童在美国适应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障碍。建议加强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和相关研究,为领养家庭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流浪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国学术界10年来对流浪儿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展。笔者从流浪儿童的流浪态度研究、个性研究以及社会性研究及干预研究四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研究趋势,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对上海市某工读学校7名初二男生进行深入访谈,来了解学生对于欺负的理解和看法,了解欺负发生的情境以及他们的应对方式。针对其特点,社会工作角度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