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天人观不断交锋,促使了后来"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荀子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荀子的"天人有分"论,有助于我们切入"天人合一"观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认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天功与人功有别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同步协调的生态观和依法行政的生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精辟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指导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明时期新儒家继承先秦儒学与禅宗的理论内核,并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又深邃的生态思想。其中生物共通性的“气本论”思想“、民胞物与”“格物致理”“生生之仁”“天地万物一体说“”良知说“”存天理去人欲”等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邢植朝  詹贤武 《新东方》2002,11(4):43-47
生态文学的诞生,使文学创作的指向从以人为反映对象转向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标志着文学又一次迎来了大转折大变革时期。环境描写在凸现作品的地域环境的同时又反映出特定时期人类的生态环境观,体现出作家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态度。因此从环境生态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透视人类的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特点,将为文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为21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改变人们内在的思想、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观念,从而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人类自身的批判与思考,确立一种关于引导人类当下生存的立场以及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进行自我拯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念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公平观、生态善恶观和生态义务观.  相似文献   

8.
杨卫军 《前沿》2009,(4):3-6
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他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江泽民的生态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主要有: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的基本方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致包含了四大方面的主要内容:自然生产力观、生态发展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消费观。深入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观,是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要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类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秦 《求索》2013,(10):107-109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评价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以生态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观为出发点的生态经济可持续设计,在为区域提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同时,也为该区域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针对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以传统经济学的有关知识为支撑。结合生态经济可持续观及生态伦理观的相关观点,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生态经济规划、生态经济管理及可持续设计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和谐互补的相关方式,对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积极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从关乎民族永续发展、民生福祉和党的使命宗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从自然观、发展观、价值观、方法论、治理观、全球观等方面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任务,从实现空间格局、发展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方面指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这篇文献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是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3.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4.
黄钊 《长江论坛》2008,(6):9-13
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应当从传统文化遗产中吸取本民族有关生态文明的智慧,以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我国古代,从先秦诸子到尔后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都留下了闪闪发光的生态伦理遗产。只要我们认真发掘、总结,便可以找到许多对当今生态环境保护有启迪意义的东西。本文着重对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遗产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借以说明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生态伦理遗产在深化与完善科学发展观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16.
李晓明 《前沿》2011,(8):183-18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实践哲学观坚持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自然交往观和人与自然和解观,奠定了城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人类基于追求自身生态本质力量与自然界发生的对象性感性活动,表现为生态(规律)主体化与主体(存在方式)生态化的辩证运动,构成城市生态美的生成机理。城市生态美是人的生态本质力量在城市生态文明实践中的确证和体现,其本质内涵是"家园意识",最高境界是"诗意栖居"。城市生态美的存在方式是城市生态景观,其基本特征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生态性与文明性的统一、参与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李佳音 《新东方》2015,(2):29-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从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才能超越西方生态文明话语霸权,建立以维系中国发展权和环境权为指向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搞好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龚强  蒋涤非 《求索》2011,(6):58-60
本文通过对2010上海世博会各个场馆运用生态技术不同种类的归纳总结,并从中提取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解读,最终从生态观的构建、生态技术适用性研究、生态建筑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方面作出了对未来生态建筑技术运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邓蕾 《青年论坛》2014,(3):6-10
大学生的生态科技观认同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人的科技观中既包含了新型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同时又持有传统的科技思维方式。生态科技观对大学生环保意识有显著影响,生态科技观认同度越高的大学生支持环境保护政策的比例越高、环境保护责任感越强。但是目前大学社区对环境问题的封闭效应、大学课程对环境信息的屏蔽作用等使大学生对科技和生态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符号层面,因缺乏直观、深切的感受而难以在观念层面固化。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贯彻环境教育是必要且急迫的,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科技观对提高其环保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