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国际格局的认知是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之一.2008年以来国际战略界对极化问题的讨论体现了各国对未来国际格局的期望和推动,背后隐藏着国家利益之争."单极化"、"多极化"、"无极化"、"集极化"和"非极化"的争论既体现了各国学者认知上的不同,也反映了各国利益上的差异.理论上的争论与创新当然有其自身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揭示现象背后的政治利益冲突.实际上,学者们对国际格局的理解非常相似,对当今世界的真实描述应是"立体蜘蛛网"模式.各国在政治上的争斗是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单极化阵营"、"多极化阵营"或"非极化阵营".对于中国外交来说,回归国家利益、构建对国际格局的新认知,及时反思和调整国际战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3,(4X):45-47
<正>不难理解,在黄河治理上曾经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引发多次激烈的辩论和争鸣,甚至很难追溯哪次争论最激烈,影响最大。但有一次辩论,被行业内称之为我国古代真正见诸于史籍并得到了详细记录的第一次治河方略大辩论。这次辩论之所以被称为"第一次",可能是辩论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又在史籍中有详细记载,能让现代人确切了解争论主旨内容;之所以被称为"大争论",也可能是说那次讨论的范围广,从平民百姓、社会各界、文武百官,到帝王将相,都关注甚至卷入进去了。到底这次争论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显著成效?对以后治水救灾产  相似文献   

3.
机构改革是对现有权力格局、利益关系和干部人事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此项任务复杂而艰巨。加之,这次地方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变化较大,人员调整较多的一次。因此,在机构改革中。我们必须抓住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调整机构、精简编制这个重点,并及时注意发现和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积极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这次市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论争论     
“争论”即“各执己见,互相辩论。”(《现代汉语词典》)“执”者,“坚持”之谓。也就是说,在互相辩论的过程中,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驳不倒谁,谁也不信服谁。与人争论是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实,这只是争论双方个人的一厢情愿。事实就是这样。仔细回想你所经历过的争论,不管是你与别人的争论,亦或是你听别人的争论,哪一次争论有人服输?  相似文献   

6.
观点     
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既要顶层设计也要摸石过河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企业、居民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城乡、地区、行业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建构,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使改革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成效强调顶层设计,决不是否定展层创新的重要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希望找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集思广益、逐步完善,充  相似文献   

7.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的现实状况是:随着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各种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调整,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人们的疑虑和困惑多,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多,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为新的不安定因素,从而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已经显示了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期间强调要“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李克强也表示,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对于中国目前利益格局的问题,笔者想从比较大的视野来讨论,大体讲三个问题:第一,利益格局的四种形态与三个变量;第二,利益格局被扭曲的现状分析;第三,校正利益格局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职工中利益格局—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企业中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并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来,职工群体性事件时而发生。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因素。如何在新世纪深化改革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政工干部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主要课题。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以职工关心的利益调整为重点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通过改革,调整国家、企业与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以利于国强民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企业所开展的…  相似文献   

10.
黄浩 《前沿》2013,(21):43-45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学界对马克思到底有没有哲学终结观的争论,主要回答了:这种与“柯尔施问题”(所谓“柯尔施问题”就是柯尔施在192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相关的争论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具有某种必然性呢?这场争论是有意义的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呢?这场争论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有没有意义呢?  相似文献   

11.
柯卫 《岭南学刊》2009,(1):48-51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法治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互为前提和基础,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所以必须在人的现代化之中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樊文娥 《理论月刊》2002,1(7):69-71
党的建设现代化必须巩固和扩充自己的执政基础,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执政方式,挖掘和扩大自己的执政资源。党的建设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密切联系群众,最核心的问题是加快党内民主进程,最根本的保证是“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基础是注重党员素质提高。现代化建设中党在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形式主义严重、官僚主义盛行、腐败风突出,这有其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刹住这些歪风,需要“三个代表”为指导,采取各种有力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rgues against both conservative and liberal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expressed in the “new authoritarianism debate” on the eve of the 1989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defensive authoritarian regime, that is a regime that can only rely on and is able to base its survival on performance legitimacy, can lead a successful modernization. Comparing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historical Taiwan to that of the current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urces of constraints as well as autonomies of the state power that facilitated the formation of defensive regimes in the historical Taiwan and the current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4.
曲新英 《理论月刊》2003,(3):128-128,141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一切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身份转化的自主性及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地位是顺应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又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丁波 《理论月刊》2003,4(3):31-32
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是他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基本动力和主要途径进行系统探索的结果。本文分析并评价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我市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加大加快,农业现代化开局喜人。但是由于农业在我市产业中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欠账较多,在发展过程中又暴露出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政府管理部门要做好农业现代化的规划和领导;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农商对接力度,探索产销一条龙的新型经营形式;建立农业大学,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和农业技术的原则;彻底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早期现代化”可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级次展开讨论,即从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武汉早期现代化逐层辨析。现代化可区分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除西欧少数国家外,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都是后发外生型的,我国也不例外。从19世纪中叶以降,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充满坎坷。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晚于广东、上海、天津,早于内地多数城市,在全国处在中上级次,至19世纪20世纪初,武汉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了解武汉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对于建设武汉美好的未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城市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国缺乏统一的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构建一种新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价城市现代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大连市金州区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