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妙手良医     
在通钢集团公司职工医院,有一位在医疗战线拼搏奉献了20多年的白衣战士,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精湛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赞誉,并先后被评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医德医术标兵和通化市劳动模范。他,就是外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于伟。 对患者救死扶伤,是于伟从医的永恒承诺。多年来他早来晚走,不知奉献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特别是遇到抢救工伤患者或有大手术时,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他总是自己“打的”从家里赶到医院。一天深夜,医院收治了一名在工作中负伤的脑外伤患者,生命危在旦夕。于伟闻讯从家里火速赶来,…  相似文献   

2.
一位从医56年的军医,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温暖了成千上万颗心。广大群众称赞他是“人民的好军医”、“当代的白求恩”。除此之外,他还赢得了一个高尚而神圣的独特称呼:“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华益慰一直在临床一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先后参加了西藏医疗队和海城、唐山抗震救灾工作。他技术精湛,做了数千例手术,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题,成功地实施了一次次高难度手术,把数千条宝贵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患者的事情。他每做一台手…  相似文献   

3.
铿锵玫瑰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有这样一群女专家,她们或文雅美丽,或英姿飒爽,或在台前或于幕后,以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母婴的生命,为大批女性患者解除了痛苦,为无数的家庭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相似文献   

4.
段云传略     
段云,原名段连荣,1912年生于山西省蒲县。段云同志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发表过若干篇重要经济论文,还有许多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发言和报告,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段云同志多才多艺,对书法造诣颇深,书法已成为他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成为他老年以后与社会。与人民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段云还是深通中医中药理论和医术的同志。他在战争年代和全国解放以后,时常为群众和同志医疾治病。段云同志为革命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对党忠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团结同志,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立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刘东兴,多年来致力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在心脏性猝死、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病的治疗领域均有独到的见解和医术,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他恪守医德,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被人们称为“最可亲的医生”。  相似文献   

6.
孙国 《党史博览》2010,(7):47-50
在人民解放军将领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传奇式人物:他没有专门学过医学,甚至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却凭着执着的追求,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死扶伤,挽救了许多战友的生命,成为深受广大指战员信赖和爱戴的战伤外科专家,被人称为战伤外科“一把刀”;《人民日报》曾以《伤员的救星》为标题对他进行报道,他的医术鼓舞了卫生人员,也鼓舞了战斗在火线上的指战员;他老当益壮.在晚年岁月又创造和书写了军队卫生事业的新奇迹和新篇章;由于他的特殊贡献.1961年晋升为少将……他就是红医将领詹少联。  相似文献   

7.
正周有录教授是一位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几十年的医学专家。他的履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书写着他无悔人生的执著追求;记载着他不懈进取的足迹;闪烁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精神的光辉。1954年,他从新疆军区卫生学校军医一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工作。1960年,他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生工作群英会,受到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维护人民健康,从病魔的手中挽救了一个个宝贵生命。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国际友人诺尔曼·白求恩先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自己的高超医术支援中国抗战,乃至奉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因为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变得家喻户晓,至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基于此。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院长陈本善,在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斗争中,用高超的医术,争分夺秒,抢救同胞生命,共采集50多味草药,熬制20余吨大锅药,经他救治的病患者达4000余人。灾区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党中央派来的‘神医’”。  相似文献   

10.
健康的使者     
健康的使者●姜国辉钱静华年轻的共产党员李松从医11年,现任吉林市龙潭中医院骨科主任。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称赞,被人们誉为“健康的使者”。李松心系人民的健康,千方百计地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有一位姓袁的女患者曾因车祸致...  相似文献   

11.
《鹖冠子》中讲了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是治病于未发,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是治病于初起,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这个“良医治未病”的故事,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同样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医院,只要你说起吕龙大夫,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认识他的患者,都会这样对你说:“吕大夫不仅是一位技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好医生,而且是一位心系患者,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好院长。”与他一起共事相处的医院领导也这样评价他:“吕龙同志在医术上以白求恩为榜样,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在为人上以雷锋和孔繁森为楷模,追求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人们是这样评价他的,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1951年吕龙出生在伊盟准格尔旗一个农民家庭,6岁随父母迁到包头市固阳县。勤劳憨厚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正直善良、能为老百姓…  相似文献   

13.
洞口县洞口区医院院长、外科主治医师张相如同志,25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潜心钻研医术,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由一名赤脚医生成长为闻名遇这、拥有三项国家专利的优秀专业人才,先后13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赢得了病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钻研医术精益求精1970年,16岁的张相如刚刚初中毕业,就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他知道只有热情还远远不够,必须有过硬的医术,才能当一名称职的医生。在当赤脚医生那几年里,他“啃”完了《黄帝内经久《伤寒来病论人《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也读了一些西医书籍。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  相似文献   

14.
生病的与治病的,这一人与人之间相辅相成须臾难离的关系,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有的似水滴掉进油锅;有的如鱼儿游于水中。我们在塞北煤城阜新市采访时发现,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那敞开的窗口里没有医患关系似“油水”的异化现象,所看到的是医患之间如鱼水交融般的和谐与互敬。院长张晓华以珍视生命的医德为生命承诺,在医护人员中产生了楷模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张晓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扬。人们称颂他是“活着的白求恩”、“人民的好医生”。他的先进事迹在阜新乃至全省广为传颂。 一位伟人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张晓华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患者眼里,他的医术、医德、医风都透射着他阳光般的人格精神,这阳光是暖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温情爱意。编者撷取了“张晓华事迹报告会”的一篇讲稿,经整理后发表如下。让我们从这位共产党员身上领受一种崇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向良 《支部生活》2011,(11):50-50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却带给人们不平凡的感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施珏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的患者,献给了他深爱着的医学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28年的真隋坚守,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6.
朋友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过去有位名医医技精湛,一生收了很多徒弟,可他一直不向徒弟传授秘方之类的医术。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只给徒弟们留下一句话:“记住……砒霜有毒千万莫吃。”徒弟们都认为师傅临终说了句胡话。但细细品味,这话里面却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做人准则,那就是:“有毒的莫吃。”  相似文献   

17.
在张湘燕心中,淬炼至精至微的医术,敬畏每一个生命,是医生践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她说,对医术的追求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征途。张湘燕身着一身白大褂,正检查完病房回办公室。虽然忙碌了一个上午,但49岁的她依旧精神焕发。她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贵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0,(14):39-39
法拉第:保持幽默 益寿“良药” 法拉第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化学领域颇有建树。然而进入老年后常常因闹头痛而苦不堪言。他曾经四处求医问药,但毫无作用。就在法拉第一筹莫展时,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医术高明的大夫。他极为详尽地了解了病史,发现病人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  相似文献   

19.
王建柱 《党课》2014,(23):66-69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一名好医生,必须兼具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二者相辅相成。贾立群用朴实的行动,树立了医德与医术两座高峰,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敬仰。在北京儿童医院B超室做检查,贾立群B超的结果十分精确,同事称他是“神探”,很多外科医生在遇到疑难杂症时,就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贾立群B超”,这样,他就变成了外科同事口中的“阑尾炎确诊标准”、内科同事口中的“B超神探”、患儿家长口中的“贾立群牌B超机”。  相似文献   

20.
《党史文苑》2005,(2):F0003-F0003
在南昌银三角有一位医风高尚、医术精湛的乡村名医,他就是中国医促会命名“全国特色诊疗专家”,省良种场医院院长,南昌银三角肝病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戴水莲医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