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治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社会转型同一般的社会变化不同,其重要特征在于强调社会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破原有的社会模式而发生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变。我国社会在转型期正经历六种转化: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消长、各阶层、群体的利益、矛盾冲突甚至激烈斗争就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加速转型——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社会成员也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城市基层治理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3.
包毅 《淮海论坛》2012,(4):37-39
社会转型期一般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青年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的重要推动者,加强对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立高 《人大论坛》2009,(11):24-25
【法治讲场】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部分公众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静坐请愿、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征及人际关系的负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年来改革开放将我国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在优化结构、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平稳转型意义重大。社会转型是质的意义上的社会整体植变。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社会改革都可以看作社会转型的形式。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可从多方面描述其实质:从产品经济、计t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制型社会转型。从哲学角度分析·社会转型包括三种涵义:第一,…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转型期产权制度建设对社会的平稳转型和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加强和完善产权制度建设是社会平稳转型的重要前提。在保持社会平稳转型的前提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完善以产权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和建立与我国产权制度一致的意识形态规范。  相似文献   

7.
(一)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日益受到带有转型特点 的社会现象的制约与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是突出表现在社会转型、特别是社会结构转 型的快速推进中,同时又加上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这种转型现象就更趋明晰。  我国社会转型,或者说现代化问题,自鸦片战争爆发后就已经开始了。当西方列强强行 敲开“泱泱大国”紧闭的大门之后,历来自信自傲的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痛苦的现实,开始了 艰难的现代化之路的探索,而这种探索一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可以说历经坎坷而没有 停止过。自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转型与民主政治建设□谈正好如果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放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宏观视野中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这一社会转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永红 《重庆行政》2010,12(1):22-25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的,由传统型社会转变到现代型社会的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转轨,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适应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要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通过城乡统筹,转变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要从经济资源行政配置为主,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分开,转变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变迁的过程。“西化主义”是指非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心理、器物和制度层面都无条件地全盘仿效或移植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从本世纪60年代起,“西化主义”概念曾一度被弃置不用。但在最近几年,这一思想又重新抬头,出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社会管理王彦坤伴随现代化建设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即从产品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全面转型。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而全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犯罪的消极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社会心理失衡现象,如:价值紊乱、社会焦虑、相对剥夺感和较为严重的受挫意识等。种种心理失衡促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越轨行为,削弱社会控制力度,成为引发犯罪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信息平台     
我国学者构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研究在我国结出了创新之果。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这种理论提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第二次现代化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点,将来还有新的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的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  相似文献   

14.
唐镭 《重庆行政》2014,15(6):65-66
正当前,我国社会正以市场经济构建为中心,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工业社会,单一社会向多元社会,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转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转型也发生转变。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的强化和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鼓励和肯定,这些转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因素不能忽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高校的入学率快速提高,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快  相似文献   

15.
论地方人大结构与功能的转换王宗礼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社会大转型之中。两大社会转型相交织,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带上了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大一统政...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传统社会遭到系统解构和现代社会获得生命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模式的转换,主要体现在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模式建构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看,当代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并尽可能多的吸收信息革命的成果,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可见,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过程之中,也必然是一个充满变数和风险的过程,需要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社会发展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提出的,对积极应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理论在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罗萍中国社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转型”,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全面转型”是指社会整体性的变革,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观念的各个方面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它不是指社会的某一个方面的变革。全面的整体性转型...  相似文献   

18.
魏晓波  苗建萍 《新东方》2005,(11):73-76
现代化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世界现代化已经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历程,其间经历了三次现代化的浪潮。“在这两个多世纪中,现代化以惊人的扩展速度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挟括在内。形成为一股不可阻遏的世界性潮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由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向城市化推进的一个阶段,改革事业正处在由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到社会结构调整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条件□谢志强一、结构性时代与中国社会的转型18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震撼性变化,已经使有识之士深刻感到:中国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