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13,(17):43-43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就有两次被打倒。他后一次被打倒,是因为毛泽东不愿意看到他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73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从江西“牛棚”里回到北京.开始代替周恩来分管国务院的工作。他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里,置身于斗争漩涡的中心,千锤百炼,形成了对人们有特殊吸引力的思想、品格和魅力.他的协调水平和才能为其他同时代的人和后人所不及.正是由于周恩来善于协调,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特别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他的协调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使我们的国家比较顺利地渡过了危机,转危为安.1 周恩来在《怎么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一文中指出:“列宁、斯大林论领导艺术,不可跑得太前,也不可落在运动后面,而应抓住中心一环,推向前进.”“毛泽东同志论领导艺术,要照顾全局,照顾多数,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而这些领导艺术,周恩来是完全具备的.他善于处理国内外各方面的大事,也善于照顾党内全局和国家建设全局;他善于求同存异,博采众长,说服错误意见,与  相似文献   

3.
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周恩来在这场内乱中以“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维护党的团结,维系国民经济的运转,使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一定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就。”①周恩来在“文革”期间指导经济工作的主要思想和做法是:一、强调既要革命,又要生产,经济基础不能乱,生产绝不能停  “抓革命,促生产”,是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一个口号。从…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丰功伟绩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在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周恩来仍竭尽全力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千方百计地保护了一大批党内外干部和专家学者.其中,他以高超的斗争艺术,协调各方力量,保护廖承志,使他免遭江青—伙的迫害,便是—个典型的事例.“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廖承志是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以下简称“外办”)副主任.外办的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廖公”.  相似文献   

5.
张家康 《党史天地》2008,(9):48-49,53
“文化大革命”初,当斗争的锋芒直指刘少奇时,周恩来一直努力以组织原则说服造反派,不要随意揪斗刘少奇,以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后来,“文化大革命”施虐全党全国,刘少奇首当其冲,蒙受奇冤。周恩来已是无能为力,在大势所趋之下,也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他为此也为没能保护好刘少奇而深自内疚。  相似文献   

6.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忙于国事中的周恩来,对这场浩劫的到来感到难以理解。他和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在“文革”之初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开始纠正各个领域中“左”的错误。在对外经济工作方面,他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明确提出要学习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积极推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这不但对当时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8.
谭启龙,1913-2003,江西永新人,15岁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红军队伍里有名的“红小鬼”,建国后出任过浙江、山东、福建、青海、四川五省省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谭启龙作为山东省最大的“走资派”被打倒,幸运的是,谭启龙在受冲击,被打倒直到重新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周恩来总理曾经三次指示把他接到北京保护起来,三次与他面谈,还有五次在关键时刻,通过各种途径指示有关部门对他采取保护性措施,从而使他躲过了“文革”的灾难。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党的领袖人物,也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其革命的一生中,“三落三起”,充分体现了他远见卓识、立党为公的革命精神。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是他的光辉形象在人们的脑海中依然是那样清晰。斯人已逝,风范犹存。笔者缅怀敬重,从1975年整顿这一方面,特作此文,以纪念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邓小平在1975年领导的整顿,部分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左”的错误,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使中国人民对“文化大革命”产生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而“四人帮”却倒行逆施,阻止整顿的进行。这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不满和反抗,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初起,当斗争的锋芒直指刘少奇时,周恩来一直努力以组织原则说服造反派,不要随意揪斗刘少奇,以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后来,“文化大革命”肆虐全党全国,刘少奇首当其冲,蒙受奇冤,周恩来已是无能为力,在大势所趋之下,也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他为此也为没能保护好刘少奇而深感内疚。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状况,1975年毛泽东发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邓小平全力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整顿工作。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福建的经济整顿有了很大成效。  相似文献   

12.
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 “文化大革命”刚爆发时,李先念认为: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在这场革命中,是需要发动群众,对某些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干部进行教育和挽救的;这场运动是分阶段、分步骤、有领导地进行的;有动乱的地方,由中央派工作组去,就会很快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吕春 《世纪风采》2009,(3):21-24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人军委常委。这在开国将帅中是仅有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是20世纪最伟大、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周恩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但是,由于他在“文化大革命”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说了一些违心的话,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使一些人对他产生了误解。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笔者认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所作所为,不是他胆小怕事、软弱可欺;也不是他盲目愚忠、推波助澜;更不是他留恋名位、明哲保身。要探讨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作为,必须从他在特殊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政治家品格中寻求答案。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是中…  相似文献   

15.
涤生 《党史纵横》2006,(8):9-13
陈毅“对文化大革命”是不理解的。他是老帅中态度比较明朗的一个,也是较早对“文化大革命”中种种极“左”做法进行抵制和斗争的一个。陈毅“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发表过一篇态度十分鲜明、观点十分尖锐的演讲,集中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观点和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展现了他高尚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的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有其特有内涵和鲜明特性,这清晰地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个历史时期周恩来领导经济工作的具体实践中。20世纪50年代,他在具体领导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辩证思维,力求两条腿走路;凝聚各方面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考虑决策的民主性,多方面听取意见。20世纪60年代前期,他在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抓住关键环节提醒人们转变思想方法,强调回归求真务实,注重辩证思考,坚持以整体和全局观点、长远和发展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有着思想方法上的坚守,比如基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政治运动不能妨碍经济工作;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提出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提出要坚持不懈抓经济工作,并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周恩来领导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从总体上来看,就是唯物辩证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1975年,“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九个年头,持续多年的运动引发的矛盾越积越深,全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方面工作陷于严重混乱局面。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1974年下半年至1975年初先后作出三条指示: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反修防修;“现在,以安定团结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与此同时,邓小平在四届人大召开前后先后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重要职务。他在周恩来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立即着手开展整顿。1975年2月25日至3月8日…  相似文献   

18.
涤生 《党史纵横》2005,(9):31-36
“文革”中,依照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中国的大中专学校经历了从停课到复课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毛泽东怀着良好愿望,决心搞好“教育革命”的许多想法,也表明失控的“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的想法不能实现,甚至走向反面。毛泽东早就对过去旧的教育制度不满意,他有一个“教育革命”的思路毛泽东在他青年时代接受旧教育时,就对旧的教育制度十分不满。他曾用干脆不进学校读书而是自己每天到长沙定王台去自学的办法进行反叛。后来,在父亲停止供他学费的威胁下,他才又进入学校去读书。但毛泽东对旧教育制度的不满始终存在。新中国…  相似文献   

19.
<正>具有领袖风范的周恩来,从革命之初就一直从事领导工作。他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许多优秀的将领就是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空军司令刘亚楼就是其中的一位。从土地革命时期,刘亚楼就在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手下干革命,周恩来对这个满腹文采、精明干练的勇将亦是钟爱有嘉。  相似文献   

20.
“三支两军”兴起的现实原因是为稳定“文化大革命”混乱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保证“文化大革命”继续进行;解放军能够承担“三支两军”的使命,是由它所具有的“三大任务”职能形态决定的;“文化大革命”前解放军就是全国“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榜样,这种榜样的作用切合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思想革命”的需要。从这些因素出发,本文力图对“三支两军”的功过是非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