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3年前对政府强力部门进行的调整中,有一位最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他由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改任俄联邦国防部长,是俄首次任用文职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是在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俄恐怖活动频繁的严峻形势下就任国防部长这一要职的.他上任后坚定执行普京的强军方针,为重振俄军军威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2.
俄共拒绝普京改名"社会民主工党"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7月18日,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左派运动时建议俄共改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普京认为,左派运动在俄国是有前途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也是如此.俄国具有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悠久传统,共产主义运动也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俄苏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俄罗斯思想",作为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叶利钦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思潮流派纷争迭起,反映了转型期间社会的全部复杂性.普京时期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俄罗斯思想"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俄罗斯前总统办公厅总务局局长、现俄白联盟国务秘书博罗金应邀赴美参加小布什总统就职典礼,不料却在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被美警方逮捕.博罗金在俄政治资历深厚,是俄前总统叶利钦的得力助手,也是现总统普京进入政权巅峰的领路人.他的被捕在俄国内乃至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美国拘捕博罗金有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和背景,是美将开始对俄采取强硬措施的表现,再次引起了俄美两国的外交风波.  相似文献   

5.
自普京总统执政,开展第二次车臣战争以来,车臣问题一直困扰着俄罗斯当局.车臣残匪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5月9日,发生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体育场庆祝活动现场的爆炸,使车臣总统卡德罗夫、国务委员会主席伊萨耶夫等6人当场被炸身亡,俄驻北高加索联合部队司令等50多人受伤.这起惨案在俄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普京总统称将对恐怖主义分子实施"打击和报复".  相似文献   

6.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列兹尼奥夫成立"俄国"运动以后,使俄左翼阵营矛盾变得更加复杂.杜马风波后,他与俄共的矛盾更加白热化,最后被俄共开除出党.2002年在"俄国"运动基础上成立了"俄国复兴党".  相似文献   

7.
尽管俄罗斯外交政策出现 过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其总体外交战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实用主义是哲学基础 几年来,普京总统外交战略的哲学基础就是实用主义。现在的俄罗斯外交已经完全摆脱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特点,采用多方位的外交手法,以  相似文献   

8.
一、俄欧、上合、G20峰会相继召开,关注地区及全球和平与发展 俄欧峰会着眼合作但成果寥寥.6月3-4日,第29届俄罗斯-欧盟峰会在圣彼得堡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出席会议.这是普京5月再次出任总统后首次举行的俄欧峰会,对未来俄欧关系发展具有一定"风向标"作用.  相似文献   

9.
普京的「主权民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几年,国内外学者往往把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称为"可控民主".但是,现在俄罗斯已经开始流行"主权民主"的新概念.普京总统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俄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根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国情和法律自主地确定民主的道路.普京的这一提法被俄国舆论界解读为"主权民主".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普京也强调捍卫国家主权的必要性."主权民主"体现了普京治国方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普京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与俄国想要什么是否是一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相当接近。毕竟,普京毫不讳言地告诉我们他代表俄国想要什么。他利用最近两次欧洲高层会议明确阐述了他关注的问题。第一次是2007年10月2日在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他当着德国总理安格拉  相似文献   

11.
普京总统主政两年来,俄罗斯走上了康复之路.2001年堪称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各领域成就不菲的又一个年头.举世公认的事实是,俄国内政局日趋稳定,联邦中央的权威基本树立,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居民的实际收入逐步提高;俄对外关系不断拓展,多方位平衡外交颇见成效,国际形象明显改观,从而为国家的治理和振兴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反潮流》杂志2007年3-4月号刊登了《社会主义理论批评杂志》编辑、苏联和后苏联政治经济方面的资深专家希勒尔·蒂克廷题为《关于俄罗斯的头条新闻的背后》的文章,对俄罗斯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了背景分析,认为普京上台后面临严峻局面:大多数居民不满、国家面临分裂和解体、外资和寡头控制俄国,他于是别无选择,改变了叶利钦的许多政策,他代表的是俄国内想保持可持续统治的一批精英,包括强力部门和受到新自由主义削弱的制造业部门的精英,他们力图重新控制资源部门和军工部门并投资工业部门以建立经济基础.但是他们至今并没有找到一个使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会给俄带来长期稳定.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尽管切尼批评普京政府压制民主,但莫斯科如果对美国提出的对伊朗动武的提案表示支持的话,那却是对俄国主流民意的违背。从这个意义上说,冷战其实从未真正结束,只不过是从苏美制度对抗转变为俄美的地缘政治对立。而这次国情咨文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明确宣告了俄罗斯今后作为一个强国的崛起,这标志着“叶利钦时代政治体系的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波兰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8年来俄罗斯总统对波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访问.普京和波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认为,这次访问具有"转折意义",开创了波俄关系"新阶段",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  相似文献   

15.
普京上台后即意识到,金融寡头不仅控制着俄50%以上的国家经济命脉,而且还操纵着被称作是第四权力的大众媒体,俄若要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强国,这种寡头干政为所欲为的局面必须改变.因此,打击金融寡头势力成为普京就任总统后施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辛斯基长期利用由其控制的媒体与政府作对,因此成为普京当局打击的首选对象.这位俄罗斯昔日风云人物如何发迹,又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相似文献   

16.
俄欧关系:"新时代"已经来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京上台后,大力提升俄欧关系,将其定位为俄对外战略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欧盟也采取了积极的回应姿态,欧盟领导人和舆论界越来越频繁地谈论"欧俄关系的新时代".目前,双边关系不断升温,发展前景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7.
11月14日,普京总统在内阁会议上宣布,任命俄总统办公厅主任梅德韦杰夫为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为副总理兼任国防部长,秋明州州长索比亚宁接任总统办公厅主任,巴什基尔共和国检察长科诺瓦洛夫任总统驻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全权代表,喀山市市长伊斯哈科夫任总统驻俄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普京任总统以来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人事调整立刻引起了俄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对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的分析中,从一年来俄政府及普京本人的对外言行上,可以看到俄目前对外政策的三个基本特点:积极--以灵活、积极的姿态活跃于外交舞台;务实--正确认识自身力量而最大限度追求国家利益;平衡--与各国在"平等的伙伴关系基础上相互协作".  相似文献   

19.
从2011年底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至2012年春总统大选前后,俄国内政治气候发生改变,各方纷纷预测普京总统第三任期可能在执政理念方面出现较大的调整。但分析普京新任总统以来所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国家公共政治空间的整控,可以得出结论:普京的民主理念并没有改变,普京新政  相似文献   

20.
方亮 《南风窗》2012,(13):74-75
俄困窘的经济局面下,普京命令政府在2016年之后退出大部分非资源性行业。而要完成经济转型,普京急需外部投资,这意外促成了中俄两国商业上的接近。继造访德法和独联体多国之后,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中的首次访华也终于到来。多家西方媒体盯着最为引人注目的天然气合作,并以其再次未能签署而将普京此访视为失败。但实际上,中俄关系并非一纸能源协议所能概括。从去年普京访华到这次访问,得到持续实践的一个进程便是俄罗斯借助中国资本对本国工业进行激活。就像普京所说的"要将与东方伙伴的合作提上日程",中俄此次签署的几个商业项目,彰显出俄在经济上更加借重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